金少山卖蟒袍(金少山的嗓子)
今日推送之《金少山卖蟒袍》录自《京华感旧录》,作者李克非(1924-1995)。《京华感旧录》一书为李先生的随笔集,书中回忆了很多关于老北京的杂闻轶事,我们将此书中与梨园有关的内容分期连载推送。
金少山卖蟒袍
金少山是清末民初著名花脸金秀山的第三子,原名仲义,生于一八八九年,满族人。自幼从父学艺,后拜著名小生德珺如为师,兼学其师祖何九(桂山),能以铜锤和架子并重,在近代京剧净角演员中是个全材,也是花脸行挂“头牌”,唱大轴的第一人。
金少山便装照
金早年败嗓,在北京甚至不能糊日。初到山东烟台等外埠演出,及至其嗓音逐渐好转,遂赴上海搭班,历充各班长期演员,当时亦不过充当配角而已。他在郁郁不得志的时期,曾从一位滑稽花脸屈兆奎学了一些诙谐剧目,如:《双沙河》中的人才驸马张天龙、《贪欢报》中的张顺、《八蜡庙》中的金大力等。他在沪曾与林树森合演《孙庞斗智》等戏,又学会一些新戏如:全部《浔阳楼》的李逵,《李七长亭》(又名《审李七》)的李七等。
卢沟桥事变前,梅兰芳南去上海,在沪演出《霸王别姬》,先由杨派武生周瑞安配演项羽一角。周瑞安念白学杨小楼,几能乱真,但气派不足,其神态表情更难与杨小楼相比,有人向梅氏建议:项羽一角可考虑改由花脸来演。因此,梅、金合作的《霸王别姬》就与观众见面了。他和梅氏合演《别姬》一剧,声誉仅逊色于杨小楼,被称为“金霸王”。当时以其嗓音宏亮,扮相魁梧,脸谱精美,气势磅礴,而受到内外行人士的赞赏。
金少山所常演的铜锤戏中,除《御果园》、《白良关·父子会》、《二进宫》、《草桥关》等剧目外,又因其擅演包公戏,与名净郝寿臣并称为“黑金白郝”(郝氏擅演曹操,故曰“白郝”)。
梅兰芳、金少山之《霸王别姬》
一九三七年,金少山自沪载誉回京,在华乐戏园、长安戏院等剧场自挑头牌演大轴戏。四十年代,又与著名老旦李多奎、老生贯盛习、旦角李砚秀、任志秋等组织“松竹社”,经常在京公演。他饰演包拯的剧目有:《铡美案》、《探阴山》、《遇皇后·打龙袍》等。还排演了新戏《硭荡山》(即《张飞做知县》)。一九四八年,病故,年仅五十九岁。
金少山以具有“黄钟大吕”的天赋条件,在舞台艺术上有相当的造诣。但是生活放荡、散漫,如“误场”就是他的不良习惯之一。常常是倒第二的压轴戏演毕,大轴戏开锣的时刻,他还没有来到后台。因此管事的只好让前面“垫戏”(如:《花子拾金》、《双背凳》、《瞎子逛灯》等一些丑角饰演的小戏)用以拖延时间,等侯主演的到来。
金少山之《盗御马》
金少山病逝时,身后萧条,家属只得将其“行头”以善价售与同行。裘盛戎当时已经唱红,在京畿梨园中已有鹊起之势,他为人仗义,用每件二百元高价将金少山的遗物——蟒袍收下,兼有抚恤前辈之意。
梅兰芳在上海听到金氏逝世的噩耗,念及旧谊,为他唱了一场义务戏(内行名“搭桌戏”),集资为他料理了后事。
(《京华感旧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