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汉服是有潜力的行业吗?(汉服相关行业)

随着疫情管制的放开,烟火气回归,线下的各种活动又开始重新运作。近些年火起来的汉服文化,从线下的情况来看,似乎有又开始热度重燃。

汉服有着深远的文化底蕴,随着国民传统文化自信的提升,从年轻人中带出了新的时尚风潮,尤其在一些历史文化重镇。

比如西安,作为世界闻名的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为一个满大街汉服却毫不违和的城市,仿佛梦回长安,梦回大唐。

比如洛阳,前段时间洛阳汉服话题,#洛阳的汉服能有多火# 登上了热搜榜,网友:“出门坐个公交车就我一个现代人,谁懂啊……”

从极度小众,到日常上街,短短几年间,市场环境的接受度已经快速提升。

汉服会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吗?

一、文化发电,资本浅试水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汉服不断吸收外来样式,历经了多次胡汉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样式和风格。并非单纯的汉人服饰,而是兼容并蓄的服饰大系统。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汉服不是一般的文化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而这样的定义,也决定了主体市场的边际,是可以拓宽的而不仅仅局限小众。2021年,中国新汉服行业消费者规模突破1000万人,达到1021万人,还在快速增长。未来消费者规模,取决于扩大受众的程度。

从消费者画像上看,主要的用户群体还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的女性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汉服消费者中,82.2%的用户月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42.1%的用户月均可支配收入过万。也就是说这是消费市场最喜欢的消费群体——年轻有钱的女性。

她们对美有独特的强烈追求,在汉服的制作中,涉及到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和技艺,如剪裁、缝制、绣花等。这些技艺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它备受人们喜爱和关注的原因之一。

传统文化与艺术和工艺的结合,与如今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大方向十分契合,可以看到政策上以支持为主,甚至主动拥抱,一些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汉服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活动。

2022年8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其中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

2021年1月,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印发了《修武县促进汉服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提出要打造“中国汉服之都”,并给予汉服企业和项目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支持。

虽然汉服文化历史悠久,但真正产业化的发展也就这几年。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1年突破百亿元,2015-2021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实现了由1.9亿元到101.6亿元的激增。

2022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将达到125.4亿元,2025年有望达到191.1亿元,同比增长13.2%。不过当前汉服市场规模仍较小,不足2021年中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9974.6亿元)的2%。

行业高增速,客户群优质,政策支持,传统文化加持,从这些因素来看,常理来说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行业。但从资本进入的程度来看,资本对于汉服产业的反应比较平淡。汉服崛起的这几年,市场的投融资事件和金额都是寥寥可数,主要集中在头部品牌。

这是为什么?

可能有几个原因让他们选择观望:

1、汉服出圈出的还不够大

汉服行业整体规模也就刚破百亿,环境接受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以目前的发展路径来说,行业的想象力和天花板不足以打动资本。

2、汉服文化独特性与商业标准化的矛盾

汉服爱好者在文化上不断强化独特性,而商业运营者则试图将小众的汉服市场按照成熟商业模式推向适应大众需求的规模化产业化。

从现阶段来看,汉服经济尚处于作为特色文化产业特定发展阶段,在日益强化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小散弱的市场格局尚未得到改善。这样延伸出一些行业问题,定制周期长、价格高、供应链不成熟、品控难等。众多行业发展初期的问题,其实资本都可以解决,但底层文化的特性,可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3、行业没有标准,也没有共识

目前汉服市场是比较混乱的,基本上处于一个有品类没品牌的现状。同一个品类,内容上可能也说不清所以然,同质化太强。行业上暂时没有制定标准,各家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有些自由发挥。最终需要一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来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主要商业模式

资本看不上,行业问题多,反而对于中小创业者来说可能是机会。只有行业被理顺了,资本才会想进来分一杯羹。在资本进来前能解决行业痛点,就有钱赚。

目前汉服行业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汉服的产业链其实较为丰富,整体可以分为三大块:汉服生产制造、汉服周边商品和服务、汉服文化消费。

汉服生产制造方面和大多服饰流程类似,包括汉服设计、面料与织秀、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电商或线下店铺运营等环节。区别在于设计,难度和细节是正常的衣服要多的。大部分企业没有生产能力,主要做创意设计,是品牌的关键。汉服生产制造是汉服产业的核心,目前有一些成名的品牌,重回汉唐、汉尚华莲、十三余等。

汉服品牌经常通过与博物馆、游戏、影视剧或漫画的跨界IP合作以及举办线下活动或成为汉服品牌打破原有用户圈层,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方法。

他们大多都是资深汉服爱好者出身创办企业,逐渐成为产业头部。当然也有纯为赚钱的,比如山东曹县从衰退的表演服产业转入了汉服市场,走性价比生产,把价格卷了下来,直接拿下了三分之一的汉服市场。

而在头部品牌和曹县中间是大量的小微企业,格局分散,质量层次不齐。夹在头部和曹县之间,生存不易。

汉服比较独特的消费场景是周边和文化消费,把整体产业链拓宽了,商业模式也多种多样,催生了很多新职业,成为目前汉服出圈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传统文化消费场景,包括国学、茶道香道、琴棋书画、国风音乐舞蹈,也包括汉服摄影、汉服租赁、汉服体验馆、汉服剧本杀等周边行业,以及传统节日体验服务,如汉婚、成人礼、开笔礼、拜师礼、及笄礼等典礼仪式。

汉服周边,包括配饰(发簪、头钗、香囊等等)和妆造服务(汉服造型、汉服化妆),也包括大型巡游和节庆活动,如中国华服日、文化景区旅游、汉服游园活动等等。

这些零散的商业模式给了众多创业者发挥的空间,类似周边、妆造、培训、活动组织都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是上手容易,风险较低的切入点。

三、结语

汉服的潜力在于产业的接受人群增多和汉服的使用场景的扩大。当想象力打开,潜力也就打开了。

例如推动汉服进行日常化改进,让汉服成为日常衣物的一部分,促进汉服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现代服饰或者日常穿着中增加汉服元素,可能单独成为一种风格,从迪奥对马面裙设计抄袭,说明汉服元素具备魅力和美感,具备汉服现代化的可能。

目前也有多个品牌在尝试,只是暂未有影响力较大的爆款。

汉服产业的发展被寄予厚望,既有文化的期许也有商业的诉求。未来的增长既需要文化意义上的广泛认同赋能,也需要经济意义上的大众市场支撑,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的过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