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庚」但是为何用庚字?庚是天干第七位,为什么不用其他九个?(贵庚是对什么人的称呼)
作者:天涯@yletpkki
8.14 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博大精深,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一是历史悠久又绵延不断,二是体系庞大而完备,三是成就巨大而丰富,四是影响广大而深远,所有这些,都有丰富的文物资料为证。
一是历史悠久
在中国的天文学,最迟在九千年前的贾湖就已经开始了。有研究发现,河南贾湖文化有天文观测遗址,有观测日影确定季节的工具骨叉骨笛,骨笛演奏出完备的七声音阶,而骨笛孔的确定,就是来自观测的日影。由此可知,贾湖时期的天文观测已经比较成熟了,开始天文观测的时间,只会更靠前。
同在河南,郑州青台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五千多年前的北斗九星遗迹;在内蒙发现有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北斗七星岩画;陶寺遗址有四千多年前的观星台遗址,有测影圭尺;此后夏有清台,商有神台,两周秦汉魏晋有灵台,河南登封的观象台,从西周一直沿用到元代,明代南北二京都有天文台;管理天文观测的机构,两周秦汉魏晋隋有太史令,唐元明清有司天监钦天监,国家主导进行的天文观测一直延续不断,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
古代天文观测相关资料
《伏羲密码——九千年中华文明源头新探》,河南舞阳贾湖,九千年前的天文观测遗址
商代以前的天文观测遗址和文物
中外天文台的一些对比,欧洲十七世纪才有国家天文台,那么,之前他们的历法、时间从何而来?
历代星图
元代墓葬穹顶星象图,古人崇尚视死如生,墓室里也有一个天:
汉代的天象资料
顺便说一句,天文观测还是数学的源头:
@昆羽继圣 认为,乘法口诀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来自于太阳历法,而且伏羲时代就有了勾股定理:
《周髀算经》之《卷上》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伏羲)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
这段翻译过来,大意就是:
周公(即周公旦)问大夫商高:“听说你擅于术数,请问古时伏羲氏立周天历度(意指天文历法),天那么高,没有阶梯可以攀爬升达,地那么广,没有尺子可以测量,那么伏羲氏是如何计算出这些相关的天文数据的呢?
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从商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伏羲时代就已经有了“九九八十一”和勾股定理。敦煌遗书中的乘法口诀表,已经有算筹记数法,有零的表示方法了:
《周易集注》中辑录了传自上古的“九九方数图”、“九九圆数图”。
根据此书记载:
参尔会极。(数原)天数一参一得,三三生九。地数二,两二得四。四生八,以一而九。天之所以周流而不已,以二而八,地之所以对待而不移。天之道尽于九,九视地为有余。地之道尽于八,八视天为不足。然天用用,而不用体,故藏其体之九以从地。地用体而又用用,故加其用之八以应天。九八令而岁功成矣。
从九九圆数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九九乘法口诀表”来源于华夏历法八节
九九圆数图中的八个节气,与伏羲先天八卦中的节气相同,二者均指太阳历八节。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商高口中的“九九八十一”就是乘法口诀。在那时,商高能够如此轻易地说出“九九八十一”,显然,他对乘法口诀十分熟悉。
也就是说,在伏羲那个时代,乘法口诀也已经诞生并广泛运用在具体事务的计算中了。
从中不难看出,数学是来源于天文观测的产物,最初运用于历法。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从地里蹦出来的。像后世有人认为人有十指,故有“”十进制”的想法是幼稚而可笑的。
···
实际上,人们所熟知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其实也是从太阳历中诞生的。
除此之外,小数、分数等等也都是源自于太阳历的计算。
····
伏羲之前,华夏先民在对太阳进行观测时,就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河图洛书。······
二是体系庞大
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把星象(天体运行)、气象、物候、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综合研究,认识了天球地球,知道了赤道黄道,以北极星为中心,北斗为主导,确立二十八宿,定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星次而产生十二时辰十二生肖,最终制定历法,纪年纪时。在中华的天文体系中,太极阴阳(两仪)四象八卦十二时辰十二生肖(以及后来的十二星座)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都是有机的统一体,都是以地球为中心观测太阳的视运动的各种分解理解,是科学而合理的。
天效以影,地效以响。中国古人通过律管,把天象与季节时令音律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琴棋书画,琴排在前,因为琴代表的音乐是与天文关系最密切的。这样的联系,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有谁想得出来?
将葭莩(有说是内膜)的灰塞在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灰就飞动起来。这就是“地效以响”。
古人认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些理论影响到方方面面,比如中医,大的不说,就说这个“藥”字,藥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樂,现在简化字把“藥”简化为“药”,“樂”简化成“乐”。有人把藥下面是樂,简体字乐解释为快乐的乐,解释“藥”时说“人生病了自然不快乐,只有吃"草"才快乐”。这是不对的,大多数人认为吃"草"才快乐吗?
那藥下面的樂,简体字乐是什么呢?有观点认为,应该是音乐的乐。古代有位叫仱伦的音乐家用“飞灰候气法”即用十二个乐管候得天地间的十二个气,每个气对应一个月就才有了十二月。天地万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频率的,有频率就会有声音,但很多声音人是听不到的,但很多同频率的声音是可以相互感应的,有道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天地间有音乐,藥就是有”草“字头的音乐,中药就是通过”四气五味“找到与人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那些草,这种草就是藥(药),找对了就可以覆杯而愈。
所以现代医学想通过中药的化学分子结构来解释中药治病机理那只会是”缘木求鱼“,必将劳而无功。
再看北斗。
北斗围着北极星旋转,通过斗柄所指,古人可以辨别四季,所以北斗在古代天文学的地位非常高。东汉《尚书纬》说:“七星在人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为七政。”由此产生了与北斗有关的崇拜文化。
战国《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造型的一些文物
汉画像石中的北斗图
战国秦汉时期一组北斗形带钩
专家认为这件内蒙古赤峰出土的二里头文化风格的管流陶爵应该取象于北斗造型:
这些有流的青铜器都有北斗崇拜的涵义:
斧钺(连柄)造型也有北斗元素:
青铜觥的造型很可能也是跟北斗有关
中国的太极文化不可谓不发达,历史悠久,流传至今,《易经》,太极、阴阳文化深入人心,太极拳太极剑是高深的武功,可是,历史上太极图的形成却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万里之外的乌克兰,古时候没有阴阳哲学,现在也没有太极文化传统,却在五千年前一步到位有了相当成熟的太极图,你相信吗?
古代太极演变
马家窑时期陶器马家窑时期陶器商代骨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是有机一体的,这是四象的演变,七千年前开始,汉代定型
四神与二十八宿,
据说是乌克兰“五千年前”太极图,一出现已经是中国成熟期太极图的模样
再看看这个德国的据说是公元前1600年星表,相当于夏代的时候,地中海沿岸的古代高端文物,其技术成就往往是突然而来不用积累的,然后又突然消失没有后续的
三是成就巨大
古人通过观测天象掌握四季天气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发现最早观测遗址的贾湖遗址,同时也发现有大量的农耕文化遗迹,这不是偶然的。天文观测最初是确定四季,确定节气,积累起来就有了历法。历法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成果,我国古代历法丰富,不但多而且精准,世界上没有任何文明可以相比。南朝祖冲之大明历定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今测为365.24219878日),已经相当准确了,元朝郭守敬制订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古人观测的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因为岁差等原因,再准确的历法过一段时间也必须重新修订,下面是古代的部分历法,春秋至清末,有历法五十六部:
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古六历-从春秋战国到秦朝
有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历 - 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干象历 - 东吴(223年 - 280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 517年)
玄始历 - 北凉(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年 - 534年)、东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兴和历 - 东魏(540年 -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开皇历 - 隋(584年 -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 618年)
皇极历
戊寅元历 - 唐朝(619年 - 664年)
麟德历 - 唐(665年 -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年 -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年 -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年 -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年 -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年 - 892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 955年)
符天历
调元历 - 后晋(939年 -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年 - 1125年)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应天历 - 北宋(963年 -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年 -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
明天历 - 北宋(1065年 -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 1167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 1176年)
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 1198年)
统天历 - 南宋(1199年 - 1207年)
开禧历 - 南宋(1208年 - 1251年)
淳佑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 1270年)
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授时历(大统历) - 元、明朝(1281年 - 1644年)
时宪历 - 清朝(1645年 - 1911年)
有了颁行天下的历法,历史悠久的(据说西汉时期就开始了)广大农村乡镇的定期集市才有形成的可能,而定期集市对经济生产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只是历法的众多社会作用的一个方面而已。
古代天文观测成果巨大而丰富。汉代的时候就知道地球是圆的,知道月亮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黄帝内经》记载了黄帝岐伯的对话: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大虚之中者也。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张衡在《浑天仪注》说:“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又在《灵宪》中就专门论述了月食的原因: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诸如此类的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天文认识在古人那里多得很。
据统计,古代文献中记有日食约1000次,月食900多次,太阳黑子约100次,彗星500多次,流星雨约180次,新星和超新星约90次,五星联珠10多次。此外,还有极光、黄道光、变光星、变色星及怪星的记事。
记录日食月食甲骨
几千年观测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星图,帝星紫薇(北极星)居中,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东南西北中落落分明,北斗在天象中很重要,就像时钟的指针,斗柄指向区分四季,二十八宿排列在黄道上,用太阳位置做指针也可以知道节气,有人说,是用天上星斗做成一个大时钟。也就是说,古人的观天象定星图,是为了辨方位、定时间分季节,指导农耕,指引方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但是西方的古代星图却没有看得出来,比如中国星图中很重要的北斗七星是独立一个星象,但是在西方星图中,无论古今都属于大熊星座的一部分(腰腹至尾巴部分),很重要的辨别四季和方位的功能就没有了,至少不是那么突出、重要,也没见有什么关于大熊星尾巴所指四季不同的论述;而北极星,只是小熊星座的主星,不算突出。
还有就是所谓的西方星象中,有高桅杆帆船,有孔雀,很明显这是大航海之后西方才熟识的东西,所以,所谓的古希腊罗马星图,估计时间不会超过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古时北天星图(尤指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西方古时南天星图(尤指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现代星图,基本上都已经西化了
对比中国古代的黄道图和西方的黄道图,中国以地球为中心,西方以太阳为中心,很明显,对于古代观测来说,中国的地球中心更合理,更符合事实。而西方的太阳中心黄道图,应该是在现代天文学发展起来之后才有的,也就是在十六世纪哥白尼日心说提出之后。
中国使用圆柱投影法,比麦卡托早800年
敦煌唐代全天星图,是世界上现存星图中星数最多而且是最古老的一种。该卷内容不止星图一项。卷首已残,无标题,内容为气象杂占,星图居于卷中。我国学者通过对这件星图及其整幅写本的绘画、书法、服饰和文字中的避讳三方面进行详尽的考证和研究后认为这件星图的写绘年代大致在公元705-710年之间,是一件8世纪初年的写本星图。
敦煌唐代星图,对赤道区域的星和北极附近的星采用两种不同的画法。赤道区域是圆柱形投影的方法,从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大约位置所在,分十二段画出,中间夹有说明文字。北极附近,是以天极为中心,将球面投影于平面的画法。此前一般认为圆柱投影法为麦卡托所创,敦煌唐代星图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天文学家使用圆柱投影的时间要比麦卡托早800多年,可见敦煌星图在画法上是相当进步的。现代星图的画法仍然采用这种方法,所不同的只是现代星图把南极附近的星再绘到一张圆图上。
采用两种画法,是一个十分科学的创造。因为,如果采用以天极为中心,将北半天球投影到一张图上,虽然北极附近和实际观测相符,但近赤道的星却因投影的关系,拉长了互相之间的距离,和实际所见有较大变形;反之,如果采用圆柱投影,赤道附近和观测相符,北极附近则变形很大。采用两种画法,就解决了这个矛盾。当然,这种画法有它的发展过程,由于我国古代对拱极星极为重视,早期的星图是采用以北天极为中心的投影方法,随着对二十八宿的全面观测,出现了第二种画法。
敦煌唐代星图中,关于恒星的画法还是继承了三国时代陈卓和刘宋钱乐之的办法,把石申、甘德、巫咸三家的星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全图集中石、甘、巫三家所记录的大部分星,现存全图共有1359颗星。欧洲自公元前2世纪起至公元1609年发明望远镜以前,星图所绘的星始终没有超过1022颗。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当时的条件下何以能观测到这样多的星,至今仍然是一个迷。这可见古代天文学家的高超技术。
资料说,“敦煌唐代星图中,关于恒星的画法还是继承了三国时代陈卓和刘宋钱乐之的办法,把石申、甘德、巫咸三家的星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全图集中石、甘、巫三家所记录的大部分星,现存全图共有1359颗星。欧洲自公元前2世纪起至公元1609年发明望远镜以前,星图所绘的星始终没有超过1022颗。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当时的条件下何以能观测到这样多的星,至今仍然是一个迷。”
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广陵王刘荆墓金圈嵌水晶石放大镜
该镜直径为1.3厘米,镶嵌在用黄金精制的联珠花纹金圈中,全重2.3克,放大物体4至5倍。此镜证明,我国在东汉初(公元1世纪前半期)就能加工磨制水晶石凸透镜片,已经开始了光学镜片的制作。如果敦煌星图中那西方早期没法观测三百三十多颗星星一定要借助仪器才能看到的话,那么们就有理由相信,唐代以前已经有望远镜了。
曹操家族墓出土的水晶凸镜
明代黄道周写的《博物典汇》,里边的浑天仪,其中的玉衡应该就是望远镜(许慎在解释“璿璣玉衡”时提到“衡为横箫”、“以衡望之”,由此可知,“衡”就是浑仪上的窥管,又叫望筒。),里边应该有镜片:
长年的观测,古人形成了以地球为中心的九重天理论,并计算每一重天的天体的周转时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明代《坤舆万国全图》的“九重天图”:
第一重天月轮天,二十七日三十一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二重辰星即水星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三重太白即金星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四重日轮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五重荧惑即火星天,一年三百二十一日九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六重惑星即木星天,十一年三百一十三日七十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七重填星即土星天,二十九年一百五十五日二十五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八重二十八宿天,七千年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九重天无星带,八重天转动一日作一周,自东而西。
更早的九重天理论:
《尔雅》曰:穹苍,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对比意大利但丁的九重天,看看谁才是原创?
古代天文学的繁荣发达,从天文学家的数量也可见一斑。伏羲,羲和,阏伯,周公,甘德,石申,巫咸,唐都,落下闳,邓平,司马迁,贾逵,张衡,陈卓,祖冲之,李淳风,一行,苏颂,郭守敬,这是其中的最著名者,而普通的天文工作者,更是不计其数,例如唐代司天台共有二百二十多人:天宝元年,太史局复为监,自是不隶秘书省。干元元年,曰司天台。艺术人韩颍、刘烜建议改令为监,置通玄院及主簿,置五官监候及五官礼生十五人,掌布诸坛神位,五官楷书手五人,掌写御书。有令史五人,天文观生九十人,天文生五十人,历生五十五人。初,有天文博士二人,正八品下;历博士一人,从八品上;司辰师五人,正九品下,装书历生五人。
明末大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土,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录》卷三十),这侧面反映了古人的天文学素养。
所以,中国的天文学成就是远古以来世世代代的积累的结果,到了三国的时候陈卓绘制了一张有283组1464颗星的全天星图,这其实是前人数千年来的劳动结晶。像西方一些所谓的天文学家,仅仅因为个人爱好私人建天文台观测几十年就可以制作一千多颗星星的星表的故事(比如第谷),你相信吗?
战国石申《石氏星表》对恒星位置的描述,采用了赤道坐标,这说明我国至迟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在天文观测上应用了比较先进的赤道坐标系统。书中卷二十三摘有甘德对木星的一段论述,说木星“有小赤星附于其侧,是谓同盟”。据科学工作者研究认定,这颗附在木星边上的小赤星,正是木星卫星中最亮的一颗——木卫二。在欧洲,直到据说是伽利略发明望远镜之后,才观测到这颗木星卫星,比中国晚了将近2000年。
西汉二十八宿圆盘(圆仪)
可以用于天体赤道经度的测量,是一个赤道观测系统,这种系统直到今天仍旧有重要的影响。从西汉时期的圆仪、浑仪到后来的简仪,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用的都是赤道系统。赤道系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发现。据说古希腊人天文学起步很早,但是他们使用的是黄道系统。今天我们知道,随着地球的自传,黄道在天球上的方位时刻都在变化,而赤道的方位则不会改变,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和稳定,还方便加载自动装置,实现对天体的自动跟踪。直到十七世纪,西方人才意识到赤道坐标系的好处,开始在天文仪器上使用赤道坐标系。
占卜在贾湖遗址的时候就有了,恰好也是与天文观测同时出现。占星术,用天上的星星为世上的人和事做预测,这格局气魄是何等的大,当然,也只有在天文观测异常发达、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的中国才能产生。
我国最早的占星术著作是战国时甘德的《天文星占》和石申的《天文》,后人合称《甘石星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五星占》给出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的70年间,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表和它们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表。《天文气象杂占》中最令现代天文学史家感兴趣的是29幅彗星图。图中详细绘出了彗头和彗尾的形状,并在图下注出了相应的名称,共计18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文资料。西汉时,中国传统星占术体系已告建成,著作数目空前,仅《汉书•艺文志》就列有21家,450卷,还不包括前面提到的出土的星占著作。东汉以后,占星术进一步发展,《隋书•经籍志》中所列的星占著作已达80余家,670多卷。从唐代开始,又出现了《乙巳占》、《开元占经》、《景佑干象新书》、《干象通鉴》等大型星占著作,至于小型著作更是不计其数。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是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时的天文资料,尤其是关于星座位置、天象记录等方面有极高价值。如唐李淳风的《乙巳占》中保存了他的《历象志》和《乙巳元历》两部已佚著作中的许多内容,唐宋之间的《观象玩占》中的一幅全天盖天式星图反映了唐末星图水平及星官制度,北周庾季才编、北宋王安礼重修的《灵台秘苑》保存了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恒星测量时编制的一份星表,北宋杨惟德的《景佑干象新书》及南宋李季的《干象通鉴》中为我们保存了景佑年间(公元1034—1038年)杨惟德对周天恒星位置的测量结果,成为探讨宋代恒星观测水平不可缺少的文献。最著名、保存资料最丰富的星占著作是唐代的《开元占经》。
《汉书艺文志》中的天文五行著作,先秦著作中随处可见的天文影响
占星术有多准?看看这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就知道了:
百科现在还说隋唐时期连珠纹来自西亚,可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连珠纹陶器,夏商周以来连珠纹器物众多,五星连珠是中国人认为的天象吉兆,这些,西亚有吗?
商代纪年文字资料
纪日甲骨,干支纪日
纪月甲骨,数字纪月
纪年铭文,年称为“祀”
中国流传于世的先秦青铜器数以十万计,有铭文的青铜器数以万计,但是王年、月份、月相词语和干支四要素齐全的铭文不过70余篇,可见历史的准确记载是多么珍贵难得。
一些纪年文物资料
这些铭文的格式都差不多,并且,没有纪年,为何有那么多泥板王表的的地方,它的国王却没有纪年铭文:
★其年代为中亚述时期的国王图库勒提尼努尔塔一世(Tukulti-NinurtaI,公元前1243-前1207年)统治时期,相当于我国的殷商晚期。
金板记录了该国王的事迹铭文,共分为21栏。浙江师范大学的刘昌玉副教授将楔形文字“拉丁化”(音读或音译)。这是该金板首个释读版本:
“图库勒提尼努尔塔,宇宙之王,亚述之王,亚述王沙勒马那沙尔之子:那时当女神迪尼图(我的女主人)的神庙被我辈国王伊鲁叔马建成后,(至今)该神庙已经荒废、陈旧了。我清除了它的基坑底部的残骸。我从头到底重建了它,(并且)存放了我的纪念铭文。假如后世哪一位王公(再次)修复了它,并且把刻有我名字的(金板)放回它的地方(神庙)。(那么)神阿舒尔将听到他的祈祷。”
★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藏公元前2112–前2094年新苏美尔时期乌尔三世国王的青铜雕像,双手扶住一个装满祭品的篮子,下面的苏美尔铭文:Ur-Namma, 乌尔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Enlil神庙的建造者.
★”苏美尔王表是一份古代文献,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各地,使用苏美尔语书写。目前发现总共有十六份,互相之间基本相同,是现存最完整的王表,而苏美尔王表是现代学者起的名称。此王表列举了官方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统治的时间。按照王表,"王权"自天而降,然后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王表中早先的君主大概都属神话人物,统治时间非常长。后来的许多君主,是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但是王表也会将他们的统治时间说的很长。“
★【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古波斯铭文】格罗特芬德译为:
大流士,伟大的皇帝,众王之王,诸国之王,胡斯塔普斯之子,阿黑明尼的王朝的皇帝,是建这座宫殿的人。
居鲁士二世即居鲁士大帝,他是波斯帝国创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位国王,通过武力征服古代中东所有文明国家,以及部分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疆土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受尊号为“巴比伦之王,苏美尔与阿卡德之王”(四方之王)。
恩美卡,麦斯江伽舍尔之子,乌鲁克之王,乌鲁克的建造者。
★部分大流士铭文
★为何古波斯的宫殿建筑数据与英制长度那么吻合?
整个欧洲很晚都没有时间观念
圭表是中国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在不同季节 ,太阳的出没方位和正午高度不同,并有周期变化的规律。于露天将圭平置于表北面,根据圭上表影,测量、比较和标定日影的周日、周年变化,可以定方向、测时间、求出周年常数、划分季节和制定历法。所以圭表测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观测手段之一。
历代圭表
用来计时的古代仪器 日晷,铜漏
漏刻的起源也很早,传说是黄帝发明的,考古研究认为在公元前三四千年我国就开始使用漏刻计时了。早期的漏刻只有贮水和受水两个壶,由于结构简单,所以要许多人轮流看守。《周礼》是我国最早提到漏刻的文献,上面记载掌管漏刻的人员,自挈壶氏以下,有20人之多。后来,人们又在贮水壶上加一个能够飘浮的小箭,上有刻度,随水位降低而显示不同的时间。秦汉时,已有浮箭式漏刻,也就是将有刻度的小箭放在受水壶中,随着水量增多而逐渐上升。这样改革,便于在贮水壶中添水,以保持水位和流速的稳定,也为发明多级补偿式漏刻创造了条件。多级漏壶,就是用上一级漏壶漏出的水来补充下一级漏壶的水位,使其保持其本稳定,补偿壶越多,最下面的漏壶的水位就越稳定,计时也就越准确。东汉张衡《浑天仪图注》中记“漏水转浑天仪”里用的是二级漏壶,是我国这项发明的最早记载。汉代专论漏刻的著作还有《常符漏品》和霍融的《漏刻经》等。魏晋南北朝时,漏刻又有重大发展,有许多改进和发明,漏刻专着就有十几种。晋代孙绰的《漏刻铭》最早记载了三级补偿式浮箭漏;梁代陆倕〔chui垂〕的《新漏刻铭》记载了祖暅用龙口承接吐水,避免了水波激荡,不易读刻数的发明。公元5世纪,北魏道士李兰发明了秤漏,即用中国秤称量流入受水壶中水的重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其详细结构都记载于李兰所著的《漏刻法》中。该书中还记有一种称为“马上奔驰”的漏刻,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便携式的漏刻,可以在骑马出行时计量时间。
天文计时
古代纪时器具,漏刻和日晷
东汉铜水滴 高13.8,径4.3厘米 徐州拉犁山汉墓出土
一组西汉铜漏壶
天文、计时装置的最高成就之一就是宋代苏颂的水运仪
这个据说是古埃及的水钟
资料说,古希腊发明家克特西比乌斯发明了水钟和压水泵
由克特西比乌斯说起_寒江蓑笠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a3b7610102xwz8.html
克特西比乌斯最伟大的发明就是水钟。这是他从理发店为方便顾客刮胡子可上下移动的镜子得到的灵感,由空气可压缩的原理推至液体而发明的。后来他又水钟的基础上发明了水压机,水压机的工作原理直至今天消防队仍在使用,他的发明还有弩机水风琴等。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克特西比乌斯无疑是一个占有一席之地的人,但,每次涉及到他,我对他的崇敬不仅仅是对他的水钟原理应用至今,更主要的是他发明水钟的初衷竟是法庭在室内审讯时如何使原告和被告的发言时间相等(因为室内没有阳光,日晷没法使用)。 两千多年前,一个希腊人搞科学发明的出发点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怎么能不让人惊诧并肃然起敬。
克特西比乌斯活动的鼎盛时期是公元前275——260年,这一时期相当于我国的战国末年。其时,我国也有一些科学的发明或发现,如相传鲁国的公输般(鲁班)发明了木工的锯子,及同样相传成书于先秦,记述木、金、玉、陶、皮革、染色等30个工种,涉及数、力、声、冶金、建筑等知识的《考工记》。至若我国同时代的名人:荀况在研究性恶;韩非在《说难》《孤忿》中抒发感慨;李斯则是历数客卿的功劳,恳求秦王别撵自己走。对先贤们的作为不敢妄加评论,只是对那个年代就关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克特西比乌斯充满了崇敬。
现代的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从两千多年前克特西比乌斯发明水钟的初衷,可以看出西方文明对人之间平等的关注是有传统的,甚至现在法国国旗的蓝白红中的白代表的就是平等。有人群的地方就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但是,有对平等的关注和传统就比封建等级制度,如近百年前鲁迅说过的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先进得多、科学得多、人性得多。
两千多年前就关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人是可敬的,因为只有平等才是维系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根本。
====
克特西比乌斯水钟
克特西比乌斯,亚历山大城发明家,公元前275年至公元前260年为其鼎盛期。
这是克特西比乌斯发明的水钟。这种水钟有三个水箱。最上面的水箱很大,存储着很多的水。最上面的水箱中的水沿着水箱底部的开口流向中间的水箱中。中间的水箱比较小,有一个水位的限位孔。中间水箱的进水量比出水量大,由于这个限位孔存在,水面会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多余的水会从限位孔流出去。由于中间水箱中的水面一直保持在一定高度,所以流向最下方的水箱的水流是恒定的。因此,最下方的水箱水面的高度以恒定的速度增加。最下方水箱中漂浮着一个空心的浮子,随着水面的上升,浮子也跟着以恒定的速度上升,推动上面的小人向上运动。小人的手中拿着一个金属棍,在小人上升的过程中,每隔一定的时间,金属棍会与旁边的圆桶上的金属丝碰撞,发出响声。
古希腊人把白天分成了几个时段,而不同季节的白天时间并不相同。所以,不同季节的时段的对应的时间也不相同。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水钟的圆桶上的金属丝的间隔也不相同,以分别对应一年12个月不同的白天时长。
这种水钟需要专门的维护人员,他每天只有两件事:将流下来的水重新倒入最上面的水箱中,和保证金属桶的位置和这个月是对应的。
中国的铜漏,还有水日晷,从汉代到明代,少说也发展积累了一千多年,但是克特西比乌斯一个人就全部完成了,而那么早发明了水钟的欧洲,中世纪却长期没有什么时间观念。
这个水钟跟明代《奇器图说》中的水日晷很相似
从图片看,欧洲早期的钟楼也是敲钟,挂的是铸钟,不是机械钟,跟中国古代的钟楼一样:
无论东方西方,早期的钟表跟苏颂的水运仪造型神似,都是一座阁楼的形状,这是巧合吗?
雍正乾隆年间的钟表
欧洲早期钟表钟楼
今天的时钟手表的名称,来自古时候的铜钟,圭表
除了钟楼鼓楼,所谓晨钟暮鼓,夜里则有更夫报时。最早的更夫可以追溯到西周,当时叫鸡人。
《周礼·春官·鸡人》:“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叫)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凡祭祀,面禳衅,共其鸡牲。”
秦置率更令,汉因之。为太子属官,掌漏刻。晋主宫殿门户及赏罚之事,职如光禄勋﹑卫尉。隋掌伎乐漏刻。唐称率更寺令,加掌皇族次序及刑法事。
李商隐《马嵬》诗:“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更夫除了报时还兼有巡逻职责,明朝的时候已经有巡警之称,明嘉靖刊本《文选》后面书家广告有“第一巡警更铺”的名称。
打更的驻地叫更楼,有些地方至今还有更楼的地名,比如浙江建德的更楼街道,广东高明的更楼镇。
四是影响巨大
天文历法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影响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上至诸子百家,下至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我们甚至很难找出没有受到天文学影响的领域。在长期的观测实践中,古人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在天文观测过程中,促进了数学的高度发展,赫赫有名的《周髀算经》既是数学著作,更是天文著作;
天地人合一哲学指导下的中医五行五脏理论
http://img3.laibafile.cn/p/l/313806117.jpg
周髀算经中的部分天文观测计算方法,有测量太阳直径,太阳地球距离,二十四节气日影长度,等等
中国是农耕文明,农业的繁荣得益于天文历法的发达,这已经不用多说。而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都与节气有关,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等,这说明中华文明对季节变化是多么的重视。
反观西方,只有宗教节日,没有时令节日,甚至一些重要节日比如复活节父亲节母亲节并没有固定的日期,可见他们古代的天文历法传统并不深厚。
西方复活节这样重大的节日并没有固定日期,可知他们古代的天文历法传统不强,并不要求(估计是不能)精确纪日:
从2011年至2020年的复活节具体日期如下:
2011年4月24日、
2012年4月8日、
2013年3月31日、
2014年4月20日、
2015年4月5日、
2016年3月27日、
2017年4月16日、
2018年4月1日、
2019年4月21日、
2020年4月14日
历史历史,没有历法就没有历史,历法与史实是一体的,没有精准的历法,也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历史记载,中国古代历史记载是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无与伦比的,历史记载的巨大成就也反映了天文历法纪时的繁荣发达。
很多时候古人写的文章,也是时间四要素齐备的
天文与航海,牵星术导航,宋代有罗盘,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唐代已可以远航阿拉伯,明代航测世界,绘成《坤舆万国全图》。没有天文学的成果,古人远航不可想象。
中国很多地名都有来历,甚至是来自天上的星宿,比如,天津,长沙,金华,丽水,台州,宿州,婺源,娄底,衡山,紫禁城,这些名字都与天文学有关。古人还以日月星辰命名位于人体的穴位 :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这些,都是天地人合一的有力体现。
古人还把二十八宿与神州各地对应,九州岛配九天,天上分星,地上分野。天上分星和地上分野联系起来理解天象人事。例如:太阳出现白虹贯日,就要看当时太阳在那一宿,然后看这一宿对应的地上那个州。而根据占星理论,白虹贯日预示地上州国或首领被欺负。而代表九州岛的各星宿变化情况,如彗星到访、贼星到访、星宿成员被遮挡隐形或者突然亮度增加等等,这些都是天文观测的重要内容。
知道了九州岛分野和二十八星宿,对王勃《滕王阁序》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就好理解了。
朝鲜唐代《天象列次分野之图》。据考证, 此图是 675 年之前从中国传入朝鲜, 并被刻在石碑上, 于 7 世纪中唐朝攻占平壤期间被沉入大同江。到李成桂在 14 世纪末期建立李朝后根据一个稀世传本重刻。
古人甚至把二十八宿搬到了手掌上,真是观天象有如掌上观纹,如果不是真熟识,怎能做到?
全世界只有中国堪舆师傅用的罗盘,整合了太极阴阳四(方)象八(面)卦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六十甲子二十八宿等等众多的中国传统天文理论,可谓集大成的高科技产品,绝非“封建迷信”那么简单,这也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达与普及,也是天地人合一的最好例证之一:
这些,地中海沿岸有吗?有哪些地名来自星宿?或者与星宿对应?有哪些人体部位与星宿对应?
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专业词语,都是发源于中国的,比如宇宙,天文,经纬,度,南北极,星座,银河,恒星,行星,金木水火土星,天球,地球,子午线,黄道赤道,时、刻、分、秒、点、字等记时单位,气象,气候,星象,可见古代天文学的影响有多大。
古人有事死如生的观念,人死后也要有一个世界,也要有宇宙天地,所以,我们在古人的墓葬里也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天文题材的文物,这从七千年前的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青龙白虎就开始了,有的是借助一件物品一幅画,把这个宇宙模型画出来,比如战国曾侯的彩绘衣箱画上四神二十八宿做成一个小宇宙,马王堆汉墓是通过一幅帛画把天上人间地下表现出来。更高级别(据说唐代三品以上的墓室才有天象图)的是把整个墓葬做成一个天地模型,最典型的是秦始皇陵地宫,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讲的: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秦始皇陵地宫真面目人们还不得而知,但是大家都相信司马迁的记载。秦以后的很多墓葬其实也有不少做成一个小天地模型的,比如西安交大汉墓,北魏元乂墓,朔州北齐墓,太原唐墓,河北宣化辽墓,它们的墓室都按照天上人间的结构模式来处理的。当然,在宇宙天地之内,墓主的日常生活用品(陪葬品)是少不了的。
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也是天文学发达深入人心的见证。这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另外一些汉墓壁画和画像石上的天象图,内容多种多样,可见汉代天文学普及的程度,可知天文学的影响之深
中华民族号称龙的传人,从历史文物看,龙的渊源来自天上的星宿,或者是星宫图,或者是苍龙七宿:
西周淳化大鼎
1979年12月,在陕西淳化县石桥乡史家原村内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
大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千公斤
有专家认为,这个青铜鼎上的龙纹身上有七个卷云纹,象征四象中的七宿。
一周四条龙,每条龙象征七宿,共象征二十八宿。
一组两周时期的鸟盖匏壶。
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匏形壶与匏瓜星》一文曾考证,匏形壶与古代天文有关。壶形为匏瓜即葫芦的一种,轮廓形象恰如古天文星象中“匏瓜星”亦即“天鸡”之象。盖西周时以匏瓜作为日用器物,古人见物形对照以名星象,由来久矣。
《史记·天官书》说,“匏瓜,有青黑星守之,鱼盐贵。”东汉《荆州占》说:“匏瓜,一名天鸡,在河鼓东。匏瓜明,岁则大熟也”。
这鸟盖匏壶,证明了古人对匏瓜星的认识很早,证明了古人观天象是为了农耕,甚至了解到太阳月亮以外的星星与农业的联系,这是天地人合一的重要例证。
西周东周鸟盖盉鸟形盉
魏晋以后匏壶演变成鸡首壶:
很多所谓的西亚铜壶,其造型都是源自中国的凤首壶,源自天鸡星崇拜。
这里说中国的环形壶源自西亚,那是说反了,隋代的环形壶其实也是凤首壶的变种,是天鸡星崇拜的延伸,而域外的环形壶,应该是仿自隋代环形壶,是隋代以后的东西:
隋代环形壶
明代的这些执壶也有天鸡星崇拜的涵义:
下面这几组文物中的铜壶,造型都是源自天鸡首壶:
特鲁里亚酒壶
中东卡塔尔王室阿勒萨尼藏一组吐蕃风格金器:嵌松石凤鸟纹金胡瓶与嵌松石兽面天鹅纹饰盘、嵌松石花地凤鸟纹盘口长颈瓶一组。
冬宫收藏的粟特银鎏金瓶,年代约为7-8世纪。波斯出现了许多带翼神兽,而且骆驼对于琐罗亚斯德教和粟特人都是十分神圣的。
“大圣尼古拉斯城宝藏”“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视为自己的国宝。1799年发现于大圣尼古拉斯城,当时此地属匈牙利现属罗马尼亚,所以两国均声称宝藏为自己的国宝。宝藏包括22件金器,共计9.945公斤,时代从6世纪到10世纪,大约从隋唐到北宋初年。宝藏1799年7月3日是被两个本地农夫发现的,由于当年的条件,没有留下太多现场考古信息。”
1983年出土的北周 · 鎏金银壶,即使是真的,也是源自中原的造型:
这个辽代玻璃瓶也被说成是波斯生产的:
这个战国玉璧其实也是包含很多天人合一的文化信息的:
玉璧分三层,那是天地人;十一条龙,是天数五和地数六之和;龙有两种,那是阴阳;羽龙五条代表鸟类,属阳,鳞龙六条代表鱼,属阴;十一条龙相互交织,那是阴阳和谐••••
当然,还体现了高超的数学几何测量的知识技术以及艺术造型能力。
日常游戏中的围棋,满满的天文学文化,这是明刻本《新刻古今玄机消长八谱》中对围棋的介绍;
美国人写的《黎明破晓的世界》对于中世纪欧洲天文历法时间的描写,所有这些,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都开始改变了,可以说郑和船队为欧洲带去了文明新风,最终改变了历史走向。而这一切,没有中国的天文(导航)技术是不可能发生的。
事实上,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果之前的希腊德国的资料是真的,欧洲的天文学发展会是这种情形吗?还有,天文学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一门科学,欧洲天文学沉寂一千多年之后是怎么做到大爆发的?
所以,所谓的欧洲古代天球戒指,只能是抄袭中国的理论理念才能造得出来
资料说: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将黄道十二宫等分成十二个星宫,并记录在一部叫《当天神和恩利勒神》的泥板书上。随后“黄道十二宫”传入古希腊,再从古希腊传到天竺(今印度),被天竺僧人吸纳进佛经中。大约在隋朝时候,“黄道十二宫”随着佛经传入了中国。
中国早就有十二星次,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叫做"十二星次"。先秦古籍《左传》、《国语》、《尔雅》已经有记载,汉以后定型。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它们是按黄道等分的,和二十四节气有联系,如星纪的起点为冬至节气,中点为大雪节气,其余以此类推。也就是说将黄道十二等分并不是新鲜事。此外,古代还有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十二个月,关于天文中的十二进制的划分并不少见。
宋辽时期的文物可知,那时十二星座分别是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处女)、天蝎、天秤、射手、摩羯,都是当时人们熟识的事物(没有人马座),而现在的十二星座日期划分刚好以二十四节气为界,两两节气之间刚好一个星座,很明显是按照中华天文历法划分的。
对比古代中国巴比伦古希腊古代的气候条件、天文学观测水平,谁更像是十二星座的设计者划分者?
中国的日月,既表示天体,也表示时间,天也是,既是天体,也可以表示时间;
英语的Sun,moon,只表示天体;表示时间用day,表示月用Months;
这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时间从天体来,是天文观测的结果,但是,英语没有看得出来,这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这些词语与天文观测关系不大,也就是没有什么天文观测传统。巨石阵什么的,作秀而已。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农历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修订的:
这个天文对比图可以参考,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面前,地中海沿岸抱团一起来还是显得很弱:
有专家认为,江南民居建筑的马头墙,是远古时代盖天模型的剖面图。三衡日道呈阶梯状排列,中部最高处突出的矩形墙就是北极璇玑。
这是良渚文化的盖图剖面图,也是三衡日道的模型。
玉璧祭天
三环玉璧象征三衡日道
战国嵌玉铜镜
良渚高台立鸟刻符玉璧局部
“天干地支都是来自天上星象,它的汉字也是形象的模拟:
比如”丁”字来自天上星宿,铭文中的圆点,不过是天象的描摹,鸡丁肉丁,补丁,都只不过是星宿的外延扩展.或者说天干地支的字都与对应天象有关。
先秦的牛一般以卧姿出现,那是模拟地支“丑”的天上星象:
这样的文物文化,地中海沿岸有吗?
再看看这个来自天象的纹饰:
从商代的铜铙到战国的玉剑玉剑珌再到唐代的镜子,它们上面的纹饰勾连云雷文,其发源确确实实是来自天上。
专家认为,勾连云(雷)纹总体上呈T字形,表达了北斗与二十八宿的勾连关系。史记天官书中称为“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
石卯遗址时期的勾连云纹石刻:
这里都是T字形纹样。全是北斗加二十八宿的象征
三星堆铜面具插在额头上的这个最形象了,小的T形是北斗,大的云纹是青龙和白虎,凸目代表观天象,表达的天文含义就是冬至夜半日月合璧,日躔角宿,參宿上中天。凸目代表日月合璧,鼻子上的云纹代表角宿,勾连云纹中间的T形纹代表北斗,最上部的云纹代表參宿。表达的天文含义就是冬至夜半日月合璧,日躔角宿,參宿上中天,(也可能是冬至黄昏天象,距今6500年)。
妇好象牙杯把手构型和三星堆的青铜头像额部装饰完全相同,还有不少商代铜觥把手也是这个造型,它们跟其它勾连云纹的涵义是一致的,那些说三星堆跟中原文化无关的可以省省了:
夏代 漩涡纹灰陶饼 这涡纹跟三星堆铜面具上的T型纹几乎一模一样
夏家店文化陶器
这商代铜钺鼻子、耳朵、第一图亚丑铜钺两侧造型图案也是三星堆铜面具鼻子上的勾连云纹的简化版
商代虎纹钺的顶端的纹饰也是
三星堆其它文物上还有这个纹饰:
苏富比2015年伦敦春拍一件清代金黼廷旧藏,后入日本龙泉堂的西周早期天黾父庚方鼎:
上海博物馆西周早期“天黾作父戊”方鼎
有专家认为,战国铜镜的山字纹很可能也与南北斗四象二十八宿勾连纹有关。以前认为是连山纹,也与勾连纹有密切关联。这些连山纹也说明在连山易的时代中国古代的北斗二十八宿系统已经形成了。
这个六山镜很清楚,不是山字纹,是勾连纹
包括何尊在内的很多商周青铜器侧棱也是这个纹饰:
西周何尊商代祖乙尊西周鄂尊西周鄂方彝西周鄂卣商代虎卣西周青铜卣商代铜鎛西周铜鎛西周铜鎛巴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先秦已知唯一的一件鸮面封口盉, 商中期至殷墟早期三星堆的铜鸟巴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商晚期一件残器盖, 凤鸟器盖.陕西出土商代凤柱斝美国佛利尔藏商代凤柱斝日本泉屋博物馆藏商代凤柱斝台北故宫西周召卣商代两个铜鼓,都是勾连云纹,这是流失日本的
湖北省博物馆藏商铜鼓.1977年出土于湖北崇阳县,又称崇阳铜鼓.高75.5厘米,重42.5公斤.分为鼓冠鼓身和鼓座.鼓冠是两头起脊的房屋造型,主纹饰也是勾连云纹。
红山文化玉器和后来的西周芮国金器也有这个纹饰:
这些战国几何纹铜敦也是这个纹饰的变形,很有可能这就是古人的地球模型:
宋元明时期的如意云纹就是有勾连云演变而来:
福州市博物馆藏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剔犀如意云纹八角奁. 福州市北郊茶园村茶园山出土. 佳士得香港2008年秋拍明代,剔红如意云纹方盘 台北故宫藏明代,剔犀如意云纹菱花盘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元代剔犀如意云纹八角漆盘佳士得纽约秋拍明代剔犀如意云纹花口盘洛杉矶郡立博物馆藏明代剔红如意云纹葵口盘 2.璇玑纹
专家认为,这件商代器盖上戴胜鸟翅膀是北极璇玑纹。
商代牛鼎牛角中有璇玑纹,应该象征北极璇玑,而牛角外形强调北斗与大角星的关联,北斗柄通过大角星指向角宿,这就是斗建的象征。
其它的璇玑纹文物:
妇好鸮尊商代鸮卣商代鸮尊红山文化玉器流落海外的商代双羊尊,据信是长江流域出土,有勾连云纹,羊腿处有璇玑纹
大英博物馆商代双羊尊日本根津美术馆的双羊尊晋侯鸟尊西周大克鼎,青铜鍑,青铜壶,很多资料说这纹饰叫波曲纹:
有专家说,这应该也叫璇玑纹,这种璇玑纹包括三部分,一是波曲纹,即正弦曲线,代表八节历法北极璇玑的八个方位。二是璇纹,对称的两个卷云纹有触角,在波曲纹的开口处,代表北斗绕北极。三是北极点,一个封闭圆圈,在波曲纹的顶端。
也有简化的北极璇玑纹。其中璇纹由两个简化为一个,就是璇玑的璇。波曲纹就是璇玑的玑。圆圈纹或三角纹就是北极。
这两张北极是三角和圆顶凸起。
最高级别的纹饰是五字纹,代表帝王,核心很可能指的就是北极星,帝星。
专家认为,五就是地中符号,X形为五字,中央都用五代表,一把手就是五个手指,洛书的五是地中符号,洛同落,天上掉下来落在地上。河图的五是天地之中符号,河是银河,天河,也是黄河,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里头的绿松石龙,网格纹鼎,都是菱格纹(五字纹):
商代的龙大多数也是菱格纹
新干大洋洲商代铜刀
商代铜簋
纳尔逊美术馆藏商代五字纹大玉戈
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葬M502出土的商代五字纹纹大玉戈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刻纹大玉戈
Victoria & Albert美术馆藏商代大玉戈
金沙遗址 玉戈上的五字纹
越王剑夫差矛也是菱格纹
勾践剑夫差矛战国铜器上的菱格纹(五字纹)
秦始皇陵铜马车的菱格纹
这些商周青铜尊和汉代玉胜的造型也与五字纹有关,或者说来自五字纹:
这些来自天上星象的纹饰,地中海沿岸可有?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起源)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9900808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用火)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9952055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3·石器时代的证据)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111152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4·文字)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 0283253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5·青铜器)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379286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6·国家政权)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505787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7·马车)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782419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8·科技民族)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862245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9·陶器、漆器及其它)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896063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0·航海民族)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046895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1·建筑)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539692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2·数学)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794818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3·一组古代高科技)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035249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4·战斗民族)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209270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5·酿酒)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715394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6·中医)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827250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7·纺织)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3294360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8·天文学)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4048847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9·对一些流行观点的质疑)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8133929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0·造井) -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8074272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2·音乐) -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579115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