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穿我想穿的,哪怕是汉服(我可以穿什么衣服英语怎么说)
直到多年后和汉服相遇,她们儿时对美的想象重新被唤起,对美的自由的意识,也渐渐苏醒了。
文|王唯
编辑|金匝
「美」的苏醒瞬间
这对母女是穿着汉服亲子装出现在成都博物馆的。
母亲姜雅臻是一位80后,她身上是一套唐制汉服,有橙黄的坦领和淡蓝色的小围裳,印花下裙的颜色深浅相间,裙头绣着花,远远看去,就像大朵的红山茶绽放在折扇上。
女儿朵朵穿得和姜雅臻相似,是那件汉服的缩小版。博物馆里还有许多其他穿着汉服的人,7岁的朵朵也不害羞,有模有样地上前行礼,和围过来的他们一起大方合影。
每年,成都博物馆都会有很多主题展览,姜雅臻经常带朵朵来参观,有时是丝路展,有时是莫高窟展,有时是古代服饰或者瓷器展。她们会穿好汉服,梳好头发,带上古老的玩具——花灯或者小鱼,然后穿越时空,从现实走到历史中去。看到千百年前的文物,也能看到盛装出行的同袍,那一刻,姜雅臻会觉得,有种「不悔此生入华夏」的感觉,是一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朵朵
距离姜雅臻和朵朵千里之外的杭州,小豆蔻儿几乎每天都穿汉服出门,上班、逛街、打电动、游玩迪士尼,无一例外。
和我们见面当天,小豆蔻儿穿了一件汉元素的连衣裙,这是宋代褙子(汉服的一种)的改良款,她没有穿通常用来搭配汉服的鞋子翘头履,而是踩了一双现代的玛丽珍鞋,四处甩着衣袂,蹦蹦跳跳。小豆蔻儿经常这么「混搭」,在她看来,汉服可以更加融入日常,「也可以搭配好看的高跟鞋」。
同一时间,1999年出生的女孩阿时正行走在西北古城敦煌,她的目的地是莫高窟,那里的壁画记录了很多唐代寻常百姓生活的场景。为了这场沉浸式旅行,阿时带了不少汉服,走在大漠孤烟中的她,时而是生活在中晚唐的女子,时而又变成牧羊少女。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汉服穿到日常生活中去。在2020年的跨年演讲中,财经作家吴晓波说:「今天的中国,有300万汉服爱好者,她们的平均年龄在18到24岁。如果是手绣的汉服,价格在8000元到20000元。在座的60后、70后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工作以后拿到工资,第一件事情是跑到商场,给自己买一件西装,表示我是一个成年人,一个现代人。今天,一个姑娘拿着工资买一件汉服,表示我是一个中国人。」
这些穿汉服的年轻人有相似的成长经历:早在孩童时期,她们都有过对「美」的无限想象,有的是来自《新白娘子传奇》《西游记》的启蒙,有的是来自《诗经》里的「窈窕淑女」的熏陶,她们会在大人外出的周末,偷偷裹着床单扮演「仙女」,也会在读书时写古风小说、画古风漫画,在那个世界,女生肤如凝脂,衣袂飘飘。
那时,她们还不知道汉服的存在,更没有人想过能把它穿在自己身上。在之后年复一年的成长中,那些儿时对「美」的想象逐渐被淡忘,她们和所有人一样,穿上牛仔裤,穿上运动鞋,接受所谓的一年一变的潮流,长大成人。
姜雅臻如今回想起来,在读大学之前,她全部的时间几乎都用来学习,至于吃什么、穿什么,都是由父母提前准备妥当,她很少有选择的意识和空间。小豆蔻儿也一样,在接触汉服之前,她从未在意过自己穿什么,更别说穿搭风格了,妈妈怎么买,自己怎么穿,发型更是随意。「很直白地讲,前20年,我的头发都是披着的,从来没梳过,甚至梳头也从来不用梳子,都是用手的,抓抓差不多,可以出门了。」她回忆说。
直到多年后和汉服相遇,她们儿时对美的想象重新被唤起,对美的自由的意识,也渐渐苏醒了。
小豆蔻儿第一次看到汉服,是在十几岁的年纪。当时她在重庆读大学,出于好奇,报名参加了一个弓箭社。第一次去的时候,随便穿了一件T恤的小豆蔻儿发现,很多年纪大一些的叔叔阿姨们穿着圆领袍,拿着传统弓,她瞬间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小豆蔻儿上前去问,这是什么衣服?原来还可以这么穿?汉服两个字,第一次出现在她的世界里。
从那时开始,小豆蔻儿拽着这根线头,一点一点往更远的地方探索,了解了很多汉服的常识和历史。
阿时比小豆蔻儿小5岁,小时候,她看日本的动画片,每逢节日,男女主角们都会穿上和服,一起庆祝。后来她慢慢长大,发现身边的少数民族的同学也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服饰,但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她始终不知道。直到她在十几岁时穿上了汉服。当时,汉服为一个女孩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至少从那时开始,她意识到,这是属于自己民族的、美的服饰。
阿时
姜雅臻一家则是因为定居在成都,爷爷奶奶生活在北京,所以家里有个习惯,就是每年在夏天给朵朵拍一套生日写真,冬天再拍一套亲子照,赶在年底前做成年历,寄给老人。每年,姜雅臻都会给她选择不同风格,后来,各种公主都当过了,接下来该穿什么呢?
在朵朵三岁半那年,姜雅臻发现了汉服。她在淘宝上买回了一套蓝白相间的基础款汉服,孩子穿起来很新奇,拍摄过程意外地配合,最后也意外地出片。那年春节,一家人去普吉岛旅行,那套汉服也被装进了行李箱。在异国的沙滩上,很多人围过来询问,表达对这件衣服的喜爱,小朵朵也不害羞,告诉他们,这是汉服,自己是中国姑娘。从那时起,姜雅臻「和孩子一起,对汉服垂直入坑了」。
姜雅臻常常羡慕如今的年轻人,他们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审美自由,她身边很多孩子从小学、中学开始,便会和家长表明自己对衣服的诉求,和朵朵一样,他们更爱美,也更自信,能自若地穿着汉服走到人群中去。
那些时刻,女儿朵朵成为了母亲姜雅臻的「老师」。以往,姜雅臻作为妈妈,作为妻子,作为职场人、社会人,穿着外界认为「妥当」的衣服,久而久之,她忘掉了自己的「穿衣自由」。但如今,她也和女儿一起穿上汉服,这一刻,她只作为自己,自由地、自信地,穿自己喜欢的衣服。
让美走进日常
早几年前,姜雅臻、小豆蔻儿和阿时,都经历过一段「不自由」的穿衣时光。
朵朵还小时,姜雅臻有次带穿汉服的她去爬望江亭,就被人围观了,叫她「小格格」。一位拿着相机的爷爷一直跟在后面拍朵朵,还把朵朵妈拨开:「麻烦你让一下。」等爬到亭子上,朵朵又被来自韩国的一家三口围住了,对方惊奇地问:「这是什么衣服?是和服吗?」
这同样也是阿时的困扰,她穿的第一件汉服是妈妈买来的,材质是有些渐变的雪纺,蓝、白、紫在上面徐徐晕开,整件衣服仙气飘飘,但也会有些像戏服,是「时代的眼泪」。
大二那年,小豆蔻儿也花了足足一千块钱买了一条红白曲裾,「穿上之后太陶醉了,觉得天呐,太美了,我生来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吧」。那天,她拍下了穿汉服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里,「非常享受,非常自信」。但朋友们显然被吓了一跳,有人不能理解,问:「你在干嘛?」还有人则直接评论:「发什么疯?」等她穿汉服出校门时,也总有人问她是不是去演出,「他们觉得我可能生活过得不好,需要去外面打工接活」。
那时候,大家对穿汉服这件事还很陌生,态度也算不上友好,比起常服,那时的汉服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日常,更像是戏服、和服、奇装异服……这也是很多普通人对汉服的刻板印象。小豆蔻儿还听过太多圈内人的说教,指责衣服穿错了,指出朝代不能混搭,「恨不得叫你回到封建社会,三叩九拜」。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把想要穿汉服的人拦在了外面。
除此之外,汉服的「穿衣自由」,也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当时的汉服市场还不成熟,工期也长,从下单到收货需要半年时间,基本是春天买、冬天到,而且不能退换。这还算不错了,更早接触汉服的人还经历过:要自己购买面料,然后去贴吧、论坛上寻找裁缝,做工和版型都是不确定的,像买盲盒一样买汉服。
于是,「入圈」之后,小豆蔻儿总在想,怎么能让更多喜欢汉服的人能更自由地穿汉服。
小豆蔻儿
小豆蔻儿大学读的专业是会计学,毕业后,她原本打算从事汉服相关的工作。她是福建人,大学毕业后,妈妈帮她在福建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工作地点在厦门,工作内容是总裁助理——老板是妈妈的朋友,小豆蔻儿去做行政人员,「玩一玩就好了,也不需要花多少精力」。但她还是拒绝了舒适,选择了北上创业。关于未来,也没什么具体的图景,她只知道自己想做短视频,想穿汉服,想让更多人通过自己的短视频爱上穿汉服。
这几年,小豆蔻儿能明显察觉到,汉服被越来越多人接纳和喜欢,那些小城女孩因为看到她的视频,有了穿汉服出门的勇气。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她希望汉服能更自由地变化,变成多元审美中的一部分,汉服即生活。「我不希望汉服只一味地去复古,我希望它是年轻的,融入现代审美,融入日常生活的。」她有另一个设想:重构中国浪漫新汉服——不拘泥于传统形制,通过现代化革新,让它走入日常时尚,走入日常生活。
就像几年前,小豆蔻儿去日本,在地铁站看到一个老奶奶穿着和服,她的第一反应是她有什么重大活动要参加。地铁呼啸向前,恰巧小豆蔻儿和老奶奶在同一站下车,她看到老人徐徐出站,然后——只是去买菜而已。那对她触动很大: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不会这样呢?她当时就在想,怎么能让大家在日常生活的一些场合一起穿汉服。
和我们见面当天,小豆蔻儿就介绍起自己穿出门的这件改良款褙子:保留了直领衫的领型和衣摆的开叉,也保留了来自古代的缠枝纹,但是袖子不大,裙子也不长,它在宋抹的基础上加了吊带,拉上拉链就可以出门了,随便蹦跳也不会滑落,很适合日常穿着。「我们要让⼈们更容易地尝试穿上汉服,也要让⼈们穿着汉服的体验⽐过去更好。」
也是从那时起,姜雅臻就注意到小豆蔻儿和她的汉服,她发现,那些汉服经过改良和创新,更贴身,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可以很传统,也可以很潮」,夏天,可以是一件普通的白衬衫搭一条马面裙,秋冬,可以再外搭一件风衣。
马面裙,也是阿时最爱的裙子。这是中国传统汉服的形制之一,前后里外共有两个裙门、四片裙片,两两重合,因为与古代城墙马面相似而得称「马面」。阿时喜欢它多样的纹样,也会有美好的寓意,比如年年有「鱼」、「莲」「莲」高升,是一种非常温柔、非常好看的裙子。
怎么让马面裙这样的传统文化从博物馆走向街头,成为这一代人的常服,重新在生活中流动起来,是小豆蔻儿和她创立的品牌十三余要解决的事儿。十三余会用印花、刺绣、织金这些方式,做出各种风格不同的设计,还由马面改良出了很多适合日常穿着的半身裙,让它更轻盈,更适合日常穿搭。
这也是十三余的品牌理念:在传承的基础上,满足生活所需。它不仅对汉服做了很多的改良,还找到了和自己理念相似、也有众多中国元素的《王者荣耀》、唐宫夜宴、《清平乐》、中国昆曲博物馆,来进行IP合作,开发了系列联名款汉服,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汉服走出二次元的世界,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真实生活中,真正让他们实现穿衣自由。
抬头看月亮
如今,汉服已经成了阿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出门工作,就选一件窄袖的、亚麻质地的汉服;出席隆重场合,就挑带着吉祥纹样的汉服;刚刚过去的中秋,自然就选有月兔捣药纹样的汉服了。一个朋友的毕业季,阿时特意穿了一套明制汉服一起拍照留念;几年前,她还给外婆和妈妈也挑了汉服,三个人一起拍了全家福——汉服陪伴她走过了很多重要时刻。不仅如此,有很多采访找上门来,记录阿时和汉服的故事;还有综艺节目发来邀请,让她有机会穿着自己最爱的马面裙站在聚光灯下。
阿时
平时,阿时还喜欢仿拍古画,保留原作的姿势、造型等等,但服饰方面,她用自己的汉服重新诠释。有一次,一位网友被她的仿拍吸引过来,把照片画成了油画,后来还在北美举办了画展。
古画在阿时的创意中被重新呈现,新的呈现又被网友变成了作品,东方文化飘洋过海,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在了外国友人面前,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了汉服,也让更多人愿意并敢于穿上汉服。阿时为此感动了好久,「觉得自己干了点儿有意义的事情」。
穿汉服这些年,最触动姜雅臻的部分,是她觉得汉服背后藏着不少未知的东西。「非常多的样式,非常多的花纹,还有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被我们乃至我们的父辈们遗忘了的文化符号。」和自己这一代人相比,如今的00后虽然能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但真正沉淀下来的却越来越少。泡⼀壶茶、点⼀柱⾹、换⼀件适合今天的好看⾐裳,这些动作在⼀个⻄⽅式的语境⾥,似乎永远找不到合适的⽴⾜点,但它们是我们延续了⻓达千年的一种⽣活,是东⽅之美。
这时候,汉服在一定意义上反而可以成为「引路人」。「孩子感兴趣的一定是他身边的环境和物件,看见一件衣服,很可能就对一个词牌、一个雅称、一个瑞兽感兴趣了,进而去问背后有怎样的故事,甚至可以潜移默化地了解到一个朝代的历史。」「从0到1是最难的,从1到100只会越来越好,要给大家时间。」姜雅臻说,文化的传播就像教育,一朵云碰到了另一朵云,很快就能影响更多人。
姜雅臻和朵朵
对小豆蔻儿来说,推广中国浪漫新汉服的尝试,不止包括创立十三余、拍纪录片、写书,她还写过两首歌,并拍了MV。歌词充满古风,但形式选择了rap;乐器是琵琶和长笛,但旋律轻松欢快。这和小豆蔻儿在汉服设计中的理念是一样的,古今结合,有传统,也有现代感,「帮你推开一条门缝,如果觉得好玩,就进去看看」。
在MV中,小豆蔻儿喜欢的古人陆陆续续出现,有李白、杜甫,也有嵇康、谢道韫,他们从历史课本上跳脱出来,重新变成立体而饱满的人,穿着汉服,作为自己。她在歌词里写:三言两语花言巧语流言蜚语就把你定义,活的是自己,镜花水月梦幻泡影揭开谜底谁是你自己,还是他们眼中的你?
十三余的那些汉服,也都是小豆蔻儿和十三余的设计师们一起设计的,她对自家汉服的标准有两个:美且有趣。美,是好看,能在日常生活中穿搭;有趣,是每一件汉服背后有独特的文化故事。
小豆蔻儿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用同事的话说,喜欢到能把那些犄角旮旯的故事滔滔不绝讲上一天。对她来说,来自古代的文人精神永远是最打动人心的东西,可能是仗剑走天涯的豪气,可能是举杯邀明月的浪漫,可能是不同流俗的傲骨,也可能是竹林隐逸的清远……
她期待那些文人精神能穿越时空,承载于一件汉服,在当下飞速的、浮躁的年代里,给人一些感召和慰藉。「坐公交地铁好挤,工作好累,人生真的就都淹没在这样忙忙叨叨、庸庸碌碌的生活里吗?不是的,终有一些时刻是高于生活的,不管在沟渠里或者泥潭里,还是要踮起脚够一够。」而穿上汉服的那一刻,就是日常生活里「踮起脚尖够一够」的那一刻,可以连同五千年的文化和精神一起披在身上,带着中国式的浪漫,从而拥有一些「抬头看月亮」的勇气。
姜雅臻一直记得那个叫做《当汉服遇见世界》的纪录片。在这个纪录片里,小豆蔻儿穿上汉服,自信地走出去,走到全球各地,踏遍千山万水,从而让世界知汉服姓名、晓汉服来处,也获得了许多外国友人的称赞。如今,穿汉服也成为了一些外国姑娘的爱好,中国文化也成为了她们文化的一部分。就像那位美国95后姑娘何珍妮(Jennifer Holstein)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汉服和中国文化:「中国总是乐于分享自己的文化,各国文化也会在与中国的激荡中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小豆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