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这个成语故事的两个主人公都下场凄惨(锦衣夜行的含义和寓意)
“锦衣夜行”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间走路”,其实这个词本身没有褒贬,但是如果你知道它的出处和语境,就知道这个词略带贬义了。如果你要是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估计你更要感到惊讶了。
“锦衣夜行”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当时项羽说过的一句话。
网络图
当时项羽率领楚军“破釜沉舟”击败了秦军主力,兵锋正盛,“鸿门宴”上更是让刘邦服软,顺利入主咸阳。此时的项羽可谓是人生的巅峰。
怎么形容项羽此时的地位呢,看看史记中的一段记载就知道了,“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之威望已达顶点。
也许是因为楚国被秦国灭国的国仇,又加上项羽祖父项燕被秦军击败而自杀这一家恨,项羽在咸阳大肆屠杀,并纵兵抢掠,还烧毁了秦王宫殿,大火三天都没有熄灭。发泄完了,项羽收拾好财宝和其他战利品就准备回师,并分封诸侯。
就是在这时,有人向项羽建言说:“关中四周有山河险阻,土地肥沃,您可以在这建都,以图霸业。”也就是希望项羽借着威望和势力,选择最适合称霸的关中作为封地。
项羽此时看到秦国宫室都已经被自己烧的残破不堪,心里又思念故乡,就还是想东归楚国,于是他就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就是“锦衣夜行”的出处了,原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也这么看重外在的虚荣,衣锦一定要还乡啊。
最终项羽把关中一分为三,分给了秦国三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把潜在对手刘邦封在了巴蜀(挨着关中),自封西楚霸王,回到了故乡楚地(从地理位置上看,楚地多面受敌,四战之地)。最终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刘邦平定三秦,占据关中,并以此为资本,出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而乌江自刎,悲凉收场。
网络图
那当时那位建言者的结局如何呢?
那个人听了项羽“锦衣夜行”的言论,感慨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如此直白的讽刺,以项羽的性格,可想而知这人下场好不了,史书记载“项王闻之,烹说者”。
故事的一问一答两个主人公,都下场凄惨,其实主要还是因为项羽啊,如果项羽目光放长远些,采取了“说者”的建言,说不定真的可以建立霸业,而这个“说者”说不定也会拜相封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