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0后姑娘,在德国穿汉服成街头名人,古装美人把老外都看呆了(在德国穿汉服是怎样的体验)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544位真人故事
我叫玖墨@玖墨墨墨墨,今年28岁,河南女孩,目前在德国柏林。
自幼我就喜欢古典文化,来德国读研后,开始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汉服、古琴、中国茶文化等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
我曾登上德国各地的华人春晚,投身于各种文化宣传活动,成为了一名海外汉文化传播者。
不以力小而不为,不以弱薄而弃之。我的一己之力虽小,但与身边万万千千同胞一起,那么传播的力量就足以震撼山河。
(我背着琴坐火车去魏玛找老师上课)
我出生在河南,来自单亲家庭,小学时父亲就离开了,母亲一直对我寄予厚望,要求严格。
小时候我就是名乖乖女,成绩也从来没让母亲失望过,从小学到高中,成绩在学校里都是数一数二的。
整个中学阶段,都是在河南最好的学校就读。初中开始,我们学校可以选择小语种,因为不喜欢英语,就选择了德语。
我很喜欢文化类的东西,上高中的时候,又喜欢上古典文学,还喜欢读元曲、听昆曲,以及二次元、cosplay等,常常在假期跑去看漫展,参演COS剧。
当时未曾想到,这些爱好竟奠定了我如今做汉文化宣传的基调。
(第一次穿汉服社学姐的汉服)
2013年高考前,我参加了上海同济大学的保送生考试,并顺利通过了审核,进入了该校德语系。
在大学里,我接触到了汉服。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自小就在各种电视节目中,看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装,所以我很好奇汉服的演变历史。
带着这样的探奇心态,我加入了汉服社,然后就被这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服所折服,被它独有的“中国工艺美术”因素所深深吸引。
大三时,我去德国做了一年交换生,毕业后感觉学到的东西不太够用,于是又申请了德国的研究生。2017年,我正式来到德国读研。
出国时刻意多带了一些汉服,平常参加庆典活动或者表演,我都以汉服示人。就算日常生活,我也喜欢穿着汉服,目的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汉服,了解中国。
(在德国穿汉服唱昆曲)
我在德国小城耶拿一所高校读研,那里人口不多,穿汉服非常引人注目,因此很多人都认识我了。
我穿汉服的时候,很多人都问是日本还是韩国的服装。最初我很讨厌这样的问题,觉得中国文化受到了折辱。
有时甚至会被问,汉服为什么跟韩服、和服很像?当时听了心里很不舒服。后来想想,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输出较少,才导致他们问出这样的问题。
不过他们愿意问,说明对此感兴趣,这是一个好现象。
所以,我总是认真地告诉他们,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很久以前,日本和韩国来中国学习技术时,把中国服装的款式和制作工艺带回去,再根据本国习俗做了一些改动,所以看起来有些相像。
(大学时期昆曲表演,饰演杜丽娘)
在耶拿有很多中国人,每年春节都会举办华人春晚。读研究生的那两年,我组织演出了一场汉服秀,排演了两场汉服舞蹈,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后来,只要说到中国汉服文化,大家自然就会想到我,我也顺势做了很多相关工作,倍感骄傲。
由于经常参加华人组织的活动,有幸认识了一位弹古琴的师姐。其实在出国前,我就接触过古琴,并有学习古琴的想法。
但因为从小没有乐器基础,所以一直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2018年,经师姐介绍,我正式拜在李蓬蓬老师名下,学习古琴。
李老师是个非常洒脱的人,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她琴艺高超,授课认真负责,从来不强制我们练琴,也没骂过我们,永远心平气和,用她的音乐巧妙地引导我们。
(与李蓬蓬老师合影)
她告诉我们,不要去网上找教程,因为跟她学琴,就已经站在一个高起点上了,那些教程看了,反而会被带偏。她总是以身作则,从音乐审美的角度,训练我们对音乐的更高追求。
那时候老师在魏玛,我在耶拿,每次去上课,都要提前跟老师预约。魏玛与耶拿距离其实并不远,乘火车也就15分钟车程。但因为城市中各种换乘,全程大约需要花费一个半小时左右。
我不畏辛劳,坚持了下来。正常情况下每周去一次,忙的时候两周去一次,从2018年开始,一直学到硕士毕业。
后来因为到柏林工作,去魏玛非常不便,所以只能三个月到半年去一次。偶尔老师也会到柏林来,与我们在柏林的琴友相聚,大家一起上课、喝茶、聊天、聚餐,其乐融融。
(在德国当中文教师,带学生穿汉服、写毛笔字)
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下,我自己也开始带学生了,也会把自己的学生带去给老师检验。教学相长,自己带学生后,我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古琴深厚的内涵。
2019年底,我在耶拿参加了一个华人乐团,它最初主要是西洋乐器,后来逐渐加入了古筝、琵琶等民乐。我到来后,就又加入了古琴。
也是在那里,认识了我先生。我们一起排练、演奏了很多曲子,他主要是打鼓,其次是拉二胡。接触多了,彼此互生情愫,慢慢走到了一起。
疫情开始后,耶拿的春晚也转为线上进行。我们排演了一首《风居住的街道》,我弹古琴,他拉二胡,团长弹钢琴。
排练和录制的过程挺有趣的,乐器之间像是有了灵魂,仿佛一问一答地在对话。这种共鸣就像人最纯粹的感情,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2018年在耶拿组织汉服秀)
研究生毕业后,我自信满满地回国了,想找一份在中学教德语的工作。后来发现,竞争对手要么是博士毕业,要么是大语言证书在手,要么是有充分的实习经验。
而我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好像重点全在汉服和古琴上,专业知识根本卷不过人家。加上当时男友还在柏林读研,所以我又思考回德国发展。
于是参加了国家公派教师的选拔,最后成功通过审核,被派出到柏林的一所试验中学教中文。
所谓的试验中学,就是政府有什么新的教学改革政策,都会在我们学校率先实施,所以学校政策也会经常变。
德国的学制与国内有些许区别,小学六年(1-6年级),初中四年(7-10年级),高中三年(11-13年级)。
(2018年耶拿华人春晚,汉服舞蹈《礼仪之邦》)
这里学生上课没有固定教室,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类似国内的大学。我教的是9-11年级5个班的中文,每个班不超过15名学生,教学任务相对比较轻松。
这边当老师不需要坐班,上完课就可以回家了,比较自由。平时不需要加班,周末也不会让我们做额外的工作,因此,我有较多富余时间可以做其他的事。
我经常把汉服带去学校介绍给学生,他们都非常感兴趣,纷纷穿着汉服拍照,引得尖叫连连。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我就觉得此举很有意义。
柏林是个有历史故事的城市,也是文化与艺术交汇的中心,有很多艺术家生活在这里。
周末偶尔会约朋友去看看展览,逛逛博物馆和美术馆,在这浓浓的艺术氛围里,我也迅速融入了进去。
(给学生讲解汉服)
德国社会的整体节奏不快,人们的心态都很平和,自由而包容。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让我有了想要留下来的冲动。
我们平时总是说德国人严谨、刻板、不通人情,但这其实也是一种刻板印象。在真正与他们相处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包容和严谨会让人觉得很安心。
慢慢的,感觉自己的心态也有了一些调整,不会轻易被别人带着走、卷着走。身边的朋友也多半都是这种想法,这种自由度让我很喜欢。
在这里,我对未来多了一些思考。研究生毕业以后,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我的专业都是德语语言教学方面的,但以后想做却是与中华传统文化推广相关的工作。
(2019年,德国华人春晚排演汉服舞蹈《水龙吟》)
感觉自己以前只是个学习机器,在认识古琴老师,并接触到这门神秘古老的乐器后,我的心态发生很大转变,终于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出于对老师的崇拜,以及对古琴的喜爱,我开始考虑往古琴方向发展。正好也想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圈子里,传播弘扬中国最古老的音乐。
我向来都敢想敢做,人这一生本就不长,为什么要留下遗憾?躺着做梦有什么意思,总是要去试试的,说不定就成功了。就算失败也没关系,只能说明因缘尚不足,这之中经历的过程才弥足珍贵。
语言的背后其实是文化。德国人对日语韩语的兴趣远远超于中文,包括我的学生们。很多学生说,其实他们想学日语,只是学校里没有日语选项,才选了中文。
(2019年在华人春晚上弹唱《凤求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文化,就不能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也不会对语言真的有兴趣。
所以,单纯在德国教中文,不如推广中华文化有意义。现在正与几个朋友一起,做一些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相关的自媒体工作,并尝试往这条路上发展。
但目前还是得按部就班地教书,因为必须先保证有饭吃,才能谈理想。目前古琴这边学生也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琴很难买到,只能从国内转运过来,但邮寄的道路非常漫长曲折。
老师常说,琴必须到现场亲自挑,才能挑到真正的好琴。古琴的价格不菲,真正练琴,至少要一万五左右的琴才能用,这也是招不到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太贵的琴,不是每个初学者能接受的。
(在德国弹琴不易,自力更生,徒手上弦)
我现在有五张琴,有一张租给了学生,一张卖给了学生,还有一张因为俄乌问题,被卡在中欧铁路上了,什么时候能到还不知道。
记得第一次从国内带琴回德国时,因为不了解情况,想背着琴上飞机,结果安保不让进,叫我找地勤处理。谁知地勤和航空公司开始互相踢皮球,都不想负责,把我都急哭了。
我两边来回跑,哭了得有40多分钟,登机口快关闭时,地勤才心一软,让我把琴带上了飞机。经过这次教训,后面带琴出国时,都老老实实去办理托运。
为了宣传古琴,我们做过很多活动,有科普型雅集和演奏型雅集。
科普型雅集,主要是针对那些对古琴有兴趣,但又没学过琴的人群。在我们演奏、讲解之后,可以与我们零距离聊天,试弹一下,亲自体验。
(在荷兰和琴友相聚,小型雅集)
演奏型雅集,主要是琴社的内部活动,也分为公开或非公开。每逢雅集,师兄们聚在一起,每人演奏一首曲子,然后再由老师一一点评,算是阶段性学习的一个汇报展示。
为了让自己更加专业,2021年回国时,老师建议我考一个国内的古琴教师资格证。
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考试时,监考老师都说我弹得好,说李老师教得细。听了非常开心,很庆幸自己能遇上这么优秀的启蒙老师。
为了更好的宣传中华文化,我还参加了德国汉文社。当我们向德国人介绍汉服、中华美食、琴茶文化的时候,他们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与我们互动。
在做汉服推广的时候,也有很多德国人来试穿,做好造型后,直夸美得不敢相信。演奏古琴的时候,围观的人也非常多,都觉得非常好听,无不感叹中国古乐器的神奇。
(2022年9月,我们结婚啦)
听到这样的反馈,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虽然只是小范围的宣传,但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情。
2022年9月和10月,蜜月期间的我跟随着汉文社,分别参加了德国杜伊斯堡和布伦瑞克举办的中国节。这两场中国节办得特别隆重,吸引了很多德国民众。
我们准备了很多摊位,展示中国的团扇、荷包、国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物件,还有毛笔字、茶艺的展示。他们都非常感兴趣,纷纷过来体验,买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品。
我们演奏古琴、跳中国舞、排演话剧,给德国人带来了一场遥远的中华文化盛宴。
现场气氛被烘托得非常热烈,效果尤其出众。我们计划明年举办更多类似活动,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面。
(穿汉服跳舞,掌声如雷)
前段时间去荷兰过圣诞节,特意带了三身汉服,本想在那拍一组照片,但因为风太大没有拍成。
来到朋友家里,我把汉服拿给两位从来没有穿过汉服的的中国女孩穿,她们很开心,还非常兴奋地在朋友圈说,自己终于也有汉服照片了。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汉服不能仅仅只推广给外国人,其实在海外的华人也一样需要了解,因为他们也能从中获得温暖和力量。
母亲对我传播中华文化的做法非常支持,无论是买汉服还是买古琴,在我资金不足的时候,她都慷慨解囊给我大力赞助。如果不是母亲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也不可能在这条路上走这么远。
(对未来充满憧憬)
至于将来会不会回国发展,暂时还没考虑,一是先生的学业还未结束,二是古琴恩师在德国,我还想继续学琴。
宣传中华文化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我想留在这里,继续投身于此,做一个文化宣传的使者。
感恩生在中国,是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我的心灵,让我拥有一颗了赤子之心。我愿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不管结局如何,只要努力过就不后悔。
【口述:玖墨】
【编辑:飞儿】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