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国漫的涅槃,止步的创业者与穿汉服的小姐姐 | 玥 • 知录(第6期)(穿汉服的动漫)

导读

《玥 • 知录》是一个原创的资讯短评类专栏,每周更新。

每天,我会看若干资讯新闻,门类没有限定,主要以商业、社会、经济、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主。在阅读资讯的过程中,我时常偶有所想。如果只是看过了,想过了,大概也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索性把所思所想记下来,若干时间后回看,或许另有心得,又或许另作研究。假以时日,必定大有裨益。

这便是《玥 • 知录》的写作初衷。

这个专栏会与我公号的其他文章不同,只记我的评论观点,不做背景介绍,不做过多展开,力求精简。我会把资讯原文的链接也列在文章里,供有兴趣的读者做深入阅读。希望我关注的领域也是您感兴趣的,也希望我的观点能引起您的共鸣。

欢迎诸位指正赐教。

本期吃瓜

本周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但如果我在开篇只写下这一句,那么,这注定是一期敷衍的《玥 • 知录》。所以,我决定不合时宜地谈谈「友谊」。

最近这段时间,总有一些事让我不时地感慨「物是人非」。每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都会在心里喟叹「生」的短暂与时光的流逝总是如此悄然。

随着年岁的增长,结交新朋友的兴趣越来越淡,像加微信这种事已是慎之又慎。看来看去,身边的老朋友还是那几个。有的忙着上班,有的忙着做生意,有的忙着看孩子,有的忙着创业。

我有个「发小儿」。我5岁就认识他了。我们平时联系不多,差不多每隔半年会发个消息简答聊几句。北京人心中的「发小儿」,是那种「我进你们家屋根本不用敲门,我在你们家吃完饭,一句话都没有,站起来就走」也不会觉得尴尬的那种关系。他交上一个女朋友的时候说,等这事定下了,我带她见见你。去年,他结婚了,但到现在我也没见过他媳妇儿。有时我想,是我做人太失败了,还是这孙子真没拿我当外人?

我有个校友,打篮球的。如果不是几年前的某个机缘,像我这样不爱运动的人绝没想过会和一个校篮球队的人成为朋友。上个月,我俩吃饭的时候,我对他说:你有时候让我有种「白首如新」的感觉。他说,什么叫「白首如新」?我回答道,你大爷!好在,有些事情说开了,「白首如新」又变回「人不如故」了。

我有两个朋友,也是十几年前工作关系认识的同事。其实,我和他俩的故事本想写一篇《劲松往事》的。我征求了其中一个人的意见,他说你随意,没什么不能写的。另一个人的意见,我不太想问。他顾虑比较多,我既不想勉强他,也不想弄的很尴尬。我在想,等发文的时候,如果把他屏蔽了,他会不会说我「不地道」。

我还有个同学,初中同学。他父亲走的早,他结婚晚。今天,我俩闲聊,他说他媳妇儿怀孕了。我真是替他高兴。按预产期算,孩子大概明年春节前后出生。他媳妇单位原本要裁员,这孩子一来,能稳稳地再待两年。我说,这孩子给你俩带了福气,好好照顾你媳妇吧。

这些人,是我朋友中的一部分。我想,再过十年,我们也还是朋友。

△我很喜欢这张图片,收藏两年了,一直没机会用。刚好,用在这期,纪念一下已经结束的2019年的夏天

Reflection 065

描述:读《一个网红美妆如何做到估值10亿美元》一文有感

思考:线上美妆品牌所代表的细分市场与长尾理论中描述的小众市场有异曲同工之妙。互联网降低信息获取门槛后,细分市场的裂变和进化加速了,机会也随之增加。

网红带货在收割流量的同时,更该考虑如何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否则新鲜感一过,大家就似过江之鲫,大浪淘沙。毕竟,颜值是可再生资源,一波接一波,层出不穷。

文中提到的「品类延伸、线下互动」等都是产品迭代的常规方法。用户能否长久买单,最终还是要看产品。大家都希望青春痘长在别人脸上,没有人会为别人的漂亮脸蛋持续买单。

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快就会出现实时虚拟演播间。直播背景可以根据产品的外观随时切换,营造更贴切的氛围,提供更强更逼真的场景体验感,弱化产品对主播个体的依赖。这是非常让人期待的。

△不远的将来,谁知道直播卖货的是真人,还是AI

Reflection 066

描述:读《从《哪吒》爆红看国产动画的百年历程》一文有感

思考:我们这个民族既尊重传统,又有很强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和文化IP。

国产动画的复兴,除了政府的支持外,也可以借鉴迪士尼几十年的市场经验。一方面,迪士尼加大了IP收购力度,通过收购其他公司获得了很多动漫IP。另一方面,给老IP赋予新的文化内核,并用新的技术重新表现。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大量的老IP可以重新赋能。这次《哪吒》的爆红就是在经典的基础上演绎新的内涵。人物形象虽然颠覆了传统,但能被年轻观众接受,他们正是观影的主力军。所以,这也是站在用户角度去重新规划产品的范例。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上映之前,《熊出没》系列的大电影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了。剧情和表现形式都已经很「好莱坞」了。市场的不断认可,会进一步激发创作者的动力,也能逐步改变动画公司的处境。我很看好中国动漫的未来。

△上面链接里,都是满满的回忆

Reflection 067

描述:读《我死后,网络世界里的“我”怎么办》一文有感

思考:这是个严肃又有趣的话题。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对「死亡」是非常忌讳的,朋友之间还好说,特别是关系最近的家人之间,关于身后事的话反而最不好开口。

亲人朋友过世,是我们不愿面对的,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之所以悲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还没来得及好好道别,亲人就猝然离开了。

我愿意把我的网络遗产交给我的孩子处理,我希望她了解我所有的过去,知道我是个怎样的人,又是怎样一步步地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人。至于法律建设和企业运营方面的问题还是交给专家去谈吧,都不在了,就不要再为这些事操心了。

△硅基生命的终结,是停电吗?

Reflection 068

描述:读《我的创业故事止步2019》一文有感

思考:这几个案例的共同点是都偏向于寻找外部因素的不利,而没有更多地反思自己的问题,特别是自己产品和服务的问题,也没有反思与客户互动,收集市场反馈情况的问题。可以说,有观点,有态度,但不够客观。

从人性的角度说,创业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内心是希望看到悲剧的。就好比,《非诚勿扰》吸引我们的,不是谁牵手成功了,而是谁被灭灯转身离开了。对于创业者来说,参与创业的原因有很多共性,渴望财富,渴望改变,自我实现,或者不愿屈居人下的不安分。

这是多面人性中的两面。人性不变,创业的故事就还会继续,吃瓜群众也还会大有人在。

△最难告别的是自己

Reflection 069

描述:读《C位出道的IP营销》一文有感

思考:IP能否成功商业化,是需要时间沉淀的。IP不是一个简单的卡通形象或简单的概念就能成功的。

文章中说的案例,基本都是现象级的。风头有,但是否真的成功,还要算经济账。就比如故宫文创,11000个SKU产出15亿,平均每个SKU销售13万元。能算成功吗?说不好。因为不知道毛利,不知道库存剩余。

但以我的常识判断,某些爆品迅速售罄,某些产品滞销,是很正常的。文创产品控制库存的目标是要在「机会损失」与「占压资金」之间取平衡。

近年来,虽然文创行业逐渐升温,但产品研发能力不足,抄袭严重,投资回收期长,IP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行业的发展。故宫文创的商业化,即便再成功,也只能借鉴,而无法复制。

IP开发与商业化,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内容的「玩法」

Reflection 070

描述:读《穿汉服的年轻人》一文有感

思考:从复兴传统文化的角度,我赞许创业者的执着;但从商业角度,我特别不看好这门生意,它不会成为消费趋势的主流,只会是小众市场。

汉服式微,并不是因为满清剃发易服。满清只限制了男装的形制,对女装形制并未要求太多。真正对汉服造成极大冲击的是中国的近代化。我们现在穿的都是「西服」,因为方便,适合日常活动穿着。汉服的宽袍大袖,挤个地铁试试,开个车试试。穿汉服去洗手间,清洁工师傅们会很乐意。

我认为,汉服元素与亚文化、流行趋势并不冲突,但一味地恪守形制,机械地复古,只会让这门生意死得更快。在制作现代服装时,如果能够借鉴部分汉服元素,与现代服饰融合,可能会掀起一股潮流。就好比故宫文创与彩妆的结合,就是现象级的营销事件。

文中创业者的一些做法,挺让我担忧的。培育市场,学习Zara模式强化设计,快速开店,这些动作不是不对,而是要看自身的资源和市场的容量。汉服市场是门慢生意,小火慢炖,急不得。

▲中山公园里穿汉服的小姐姐

Reflection 071

描述:读《贵人鸟“折翼”》一文有感

思考:「贵人鸟」给我的感觉一直是听说过,但没见过。我记得2000年前后,中国商界搞过一阵多元化经营。史玉柱就是典型的例子,彼时海尔都试水多元化了。20年后,这股多元化经营之风改名叫「战略投资」、「跨界经营」。

其实,跨界未必是错误,但要看企业的战略、资源和基因。新业务如果与当前主营业务跨度比较大,那就要看资源够不够支撑新业务实现现金流回正。

企业基因在关键时刻可能会发挥双重作用。如果新业务与主营业务跨度不大,基因可能是加速器;如果跨度很大,基因可能会成为新业务发展的最大障碍。

Reflection 072

描述:读《“超级用户”养成记》一文有感

思考:「超级会员」是罗胖在跨年演讲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实他也不是原创,也是借鉴别人的概念)。会员制,从财务角度说,是销售收入;从运营角度说,是复购保障;从定价角度说,就是价格歧视。

我多次说,商业与道德无关。价格歧视在经济学中是一个中性词,其本质是把资源卖给愿意付钱的用户,而不是为了塑造「鄙视链」。亚马逊做「次日达」,可以理解为企业把物流版块的优质资源卖给愿意享受并有能力享受这种服务的用户。认为不值的,或没能力消费的,享受基础服务就好了。

从付费邮箱到电商平台,从影视音乐到内容平台,付费会员制在中国的出现,是中国商业的进步,也是多年来商业环境升级的结果。

△罗胖如是说

Reflection 073

描述:读《三年过去,机构号怎么样了?》一文有感

思考:从文章的内容看,对标题的回答应该是:不温不火。

机构号可以在平台实现PR的需求,但过度营销不仅不会被用户欢迎,也没什么实际意义。文中列举的APP下载量的案例缺乏其他数据支撑(比如留存率、日活等),仅仅是个案,参考意义不大。而且,一旦机构号过度营销,会降低的内容质量,破坏社区氛围。

的问题是日趋「贴吧化」。内容的下限就是跟贴吧一样水,上限估计就是百科全书那样的权威经典了。上限做不到,下限渐趋接近,又错过很多市场机会,前途尚未可知。

△部分机构号

Reflection 074

描述:读《傻子罗振宇》一文有感

思考:真巧,不久前我刚在公众号写了一篇《罗胖和樊登,就是两个赶马车的》。认知这件事,就好比赶路。有人开车,有人骑车,有人徒步,还有原地踏步的。罗胖就是个赶马车的,自己赶路,也捎带着别人,不过不免费。本来,先提供服务,后收费,天经地义。

他讲的未必都对,就好比赶车人未必每次都走对路,停对地方。于是,有些人跳出来指责,你看你,自己不认路,还连累了别人。指责总是很轻巧的,但没什么卵用。

您要是认路,最好指出来对的路怎么走,如果能用您那辆车捎带几个人,那就更好了。如此,便是好样的。如果仅仅是指责,而没拿出经得起验证的解决方案,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没什么区别。

其实,坐车的人不傻,有几个天天期待着别人给自己点亮前路的明灯呢?在这个不缺大神的时代,都省省吧。

Reflection 075

描述:读《垃圾分类第一个月,上海更脏了》一文有感

思考:我的感觉是:如果只看标题我还有几句想说的,但看完全文我基本吓得不敢说话了。

中国现在有件事特别吊诡,就是「政治正确」。「中医的存废」是政治正确,「垃圾分类」也是政治正确,上纲上线以后,所有的事都得为政治正确让路,质疑不得。原本可以在技术范畴讨论的问题,非要先扯上政治的边。

以我粗浅的认识,要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绝不仅仅是如何扔的问题,而是一个全过程的节点控制问题。特别是后续的运输和处理问题。如果后端的运输和处理系统不支持垃圾分类,那么前端再怎么分也是瞎折腾。

这条路太漫长,科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能摆平一切的城管

Reflection 076

描述:读《IEA: 美中贸易战导致全球石油需求疲软》一文有感

思考: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经济最重要的两个引擎,相互协作发展会比现在搞成零和游戏更能发挥效益。然而,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需要特朗普这样一个代表民粹主义的人出现。而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方向原本都向右,现在政治向左,拐带着经济也向左。中美对抗就在所难免了。

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合力,中美两国领导人需要格局与智慧。

△永不熄灭的火焰

Reflection 077

描述:读《还敢游戏创业吗?从月流水2000万到打工者,他说这不是个好生意了》一文有感

思考:游戏行业看似有无限的可能,但进入的门槛是越来越高了。某个游戏产品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迅速成为爆款,吸引大批玩家,就很难让现金流回正。

要想成为爆款游戏,一方面要做好产品,从剧本、人物、游戏机制、用户激励等方面下手;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发行,强化露出。这两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没有大厂背书,发行方也不愿意为没名气的产品做过多投入。

所以,游戏已经成为资源消耗型行业。没有足够的资源启动与支撑,成功概率会很低。

△《大航海时代online》是我唯一付费玩过的网游

Reflection 078

描述:读《便利蜂庄辰超:人的效率低下,我们用算法大规模扩张》一文有感

思考:北京的便利店品牌众多,中资外资的都有,但发展确实缓慢。

十二年前我在7-eleven工作的时候,就说要开300家店,到现在也没实现。便利蜂现在的发展,固然有资本的支撑,但其从创立的那天就在不断修炼内功,变化是可见的。

两年前,我开始关注它。那时,便利蜂只有5个店,且都集中在中关村创业大街附近。当时我还猜测,在方圆2公里内集中开店是不是开给机构看(2VC)。我在店里使用APP购物的体验也很一般,一切都是1.0阶段。

这两年便利蜂一直在自我更新。比如,像日本便利店那样特意留出空间增强体验感,提高顾客滞留时间的做法,我就是在便利蜂最先看到的。庄辰超讲到的用AI替代人工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这一点做定性判断是没问题的,但还需要看报表做定量分析。

△凝视

近期观点回顾:

有▲标志的图片或视频为作者实地拍摄或重新整理,其余素材均来自网络

本人公众号(周更):即将有文化的新青年

本人:liruyue080229,欢迎交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