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部分省会的名称改得似乎没有「历史感」了?(省会名称为什么改)
如题☞昔日的汉唐帝都♛「长安」改「西安」,「庐州」改「合肥」,「金陵」改「南京」,「晋阳」改「太原」,「临安」改「杭州」,「豫章」改「南昌」,「历城」改「济南」,「金城」改「兰州」。「常山」改「石家庄」。。。。。。
回到正题个人觉得还是有「历史感」,就看你怎么看了☞视觉不同嘛
我认为最成功的省会城市定名
♛武漢♛ 兩江交匯,三鎮合一♛
♛學大漢武立國♛
☞百度网网图☜题外话,上海从建城(镇)之日到如今,千年未变♛从宋明帝国松江府上海县【松江府
华亭县(上海镇)】到共和国之辉上海市
一、现代地级市取名的来源主要有:
1、旧县名
比如湖北的【襄阳县】【黄冈县】陕西的【宝鸡县】【安康县】【咸阳县】【渭南县】,安徽的【合肥县】江苏【无锡县】河南的【洛阳县】【郑县】【商丘县】【信阳县】【济源县】,河北的【邯郸县】还有现在县级区划仍然存在的【新乡县】【安阳县】【濮阳县】【邯郸县】【长沙县】【南昌县】等
2、古府名
比如湖北的【荆州府】江苏的【扬州府】【苏州府】陕西的【西安府】【延安府】【榆林府】【汉中府】,河南的【开封府】【南阳府】等
民国建立时,废府存县,经过北洋政府设【道】,国民政府又设【区】后,全国不少府名被中断使用直至弃用。全国地市存用县名的比例是最大的,府名其次。
省会留府名普遍。因为府城城池和县城不一样,是跟府名叫。本地人几百年跟着叫府名的某某城,所以对府名的认同感、指代习惯更强一些。民国时期,省会又普遍最先设市, 市区普遍是省城城池内及城郊这一小块区域,而不是整个县域,用府名正好也方便和原县做不重名的区分。地级市留县名的就比较普遍了,因为非省会地级市基本都是80年代地区改地市直接用地区首县代管整片地区辖县。但各省情况也多少有不同。现在全国范围内,有些地市沿用了府名,有些地市沿用了县名。像江南地区的省份,就多沿用了偏雅的府名,内陆府名存留就偏少。河南省的十七个地市,用到府名的只有开封和南阳。但南阳仍是因府县同名,实得县名。
3、新兴城镇名
比如河南的【漯河】【驻马店】【焦作】
比如河北的【石家庄】
新兴城镇普遍是辛亥革命前后☞民国铁路兴起后,陆路交通革命冲击了旧的水路交通节点,逐渐出现的新兴城市。
【漯河】得名,就是京汉铁路修建后,随着郾城县新建漯河湾火车站,在车站一带兴起了比本县更负名气的铁路贸易重镇漯河镇,最终成为城市的名称。【驻马店】也是因民国时期随铁路兴起的驻马店镇火车站得名。京汉铁路修建和铁路贸易发展给河南省带来了多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焦作】的传统中心本是【沁阳县】,旧名【河内县】,府治为【怀庆府】。但焦作村(焦家作坊)后来成为煤炭资源重镇,建国初成为行政较为独立的焦作矿区,逐渐代管周边县市成为地级市。
全国最典型的新兴城镇得名的有【石家庄】,是获鹿县的一个小村庄发展而来。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在这里交汇,铁路贸易使这里由村发展为镇,最终发展为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地市 直到有一天名扬天下☞天下第一庄^O^国际庄★石家庄!
4、起新名
比如陕西的【商洛】【铜川】,河南的【三门峡】【鹤壁】
比如【北京】【南京】
起新名的情况是最少的,多数都有偶然因素。
【商洛】是【商县】与【洛南县】所在中共边区分区的名称。中共建国后,中共边区派驻的分区变为行政地区。地区行政机关所在县,经济达标的,不少升格为地辖市(与直辖市、省辖市作区分)。所以当时【地区名】【地区驻地所在县名】【地辖市名】经常是重名。陕西有过【咸阳地区】与【咸阳市】【咸阳县】同时存在的局面,甚至还有过县级【咸阳市】隶属于【西安市】,而不隶属【咸阳地区】的局面。所以,【商洛】实际上是因商洛地区而得名。
上述不少因县得名、因府得名的地级市,实际上都是建国时的地区根据县名命名,而最终自地级市名借地区名沿革下县名。如果地区首县与府城首县不在一县,那么后来的地级市就和古府城偏离,就更不会沿用府名。如果地区名使用首县名,县城却未能早早设市,到地转市后还会出现同名市县共存的情形。北方省份边区政府活动较多的地区,边区多在县乡活动,因县得名的情况就相对较多。
【铜川】本叫做【同官】,据说是因为省内也有同音县【潼关】,为避免混淆,在民国时改名【铜川】。实际上也是因县得名。
【三门峡】首县本是【陕县】,按理地级市该叫做【陕州】,但建国后兴建黄河第一大坝三门峡,因工程而得名。
【鹤壁】是建国后,因煤矿资源丰富,由矿区发展而来的地级市。
全国范围起名还有因合并设市而合称新名的【武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南京】的城市命名。
明朝时,北京是【顺天府】,南京是【应天府】。北京、南京,是对两座京城的口头俗称,不是正式区划。清朝,南京失去都城地位,【应天府】改称【江宁府】,南直隶改江南省,但南京城的俗称仍在。民国建政后,变约定俗成,将【南京】定为正式区划名称,取代了【江宁府】。北洋政府的首都仍在【北京】,所以【北京】也取代【顺天府】成为正式区划名称。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将【北京】改为古称【北平】。
有意思的是,国民政府成立后,曾试图将【西安】建设成陪都,将【西安】改名为西京,但因为地方军阀不配合,无法正式由中央辖取市政,只好在1932年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以徐图之。到1945年,抗战胜利大势已定,【西京】建设目标取消,该委员会最终被裁撤。中国差一点多出一座叫京的城市。汉服美女网图二、为什么西安延续了府名,洛阳延续了县名?
古代【城池名】普遍跟【县名】走。
汉朝,长安城就是长安县的县城,皇帝把都城选在长安城,长安县就是京县。但长安县上属的一级区划,是京兆(郡)。京兆的治所也在长安城里。汉朝还一度把关中分成三份,统称做三辅,三家治所都放到长安城里。长安城就成了整个关中地区郡级共用的驻地城池,长安县成了边缘级别。
从汉到隋,长安城都是指第一版【汉长安城】。隋朝,隋文帝嫌【汉长安城】水质太差,设施老旧,就在【汉长安城】边上又重新建了一座更大的城池,叫大兴城。后来唐朝又把这新城名字改成长安。这就是第二版【隋唐长安城】。
可是隋朝建【隋唐长安城】的时候出了个事,就是这城太大,把长安县的邻居【万年县】的县城给挤掉了,于是万年县的治所也迁到了【隋唐长安城】中。万年县和长安县一起,成了【隋唐长安城】的附郭县。京兆府当然也在城中。
这个时候,看起来像是俩县共用一个“县城”。但【长安城】实际上是天子的城,一个府治和两个县治是借用这座城。
宋元以后,州、路、府治所所在之县,都是附郭县性质。也就是说它们都没有自己的县城,而是将县治附设于府城、州城的县。这一类城,是更高级区划【州、府】的城,不是【县】的城。
所以长安不复为都后,宋朝,长安城更多称作【京兆城】,因为这里是京兆府府治。所以史书上说忽必烈的封地在【京兆】,不是说在【长安】。
后来,元朝又改【京兆府】为【奉元路】,这座城就叫【奉元城】。
再后来,明朝又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座城就叫【西安城】。明史里也提西安城,不提长安城。提到地名“长安”时,通常是指长安县。
但一直到民国,【西安城】内除了西安府治,还有两个附郭县的县治,就是【长安县】和万年县改名后的【咸宁县】。因此,明清时期都叫它作西安城,也更准确一些。
民国时,长安县与咸宁县合并为新的长安县。抗战时,长安县署迁出西安城。【西安城】就更没有叫【长安城】的情理了。因为如果不是现代不再时兴城墙这种事物,长安县修建县城后,那座城应是更名正言顺的【长安城】。尽管【西安市】在民国设市较早且屡次直辖,独立出并划走了长安县大半地盘,使得【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两座故城遗址都在【西安市】范围内,但毕竟这还不是80年代以后市代管县的,而是县、市互不隶属时期。源自【京兆府】的【西安市】,虽然是【长安城址】的传承与沿革,但【长安县】才是【长安区划】的传承与沿革。
综上,【长安】这个地方,换过城池,换过多个【府治名称】,换个多个【县治名称】,转移伸缩过多次位置...实在是乱了一千多年了...如果不是现代信息革命推动了文化复兴,有些代表为了点虚荣感开始提案什么西安复命长安,在地广人稀,文盲遍地的明清时期,西安人还真是对【西安】的归属感要强于对【长安】。因为长安是书本里、历史记忆里的长安,或者是临县的长安县,这座城却是十余县西安人共同的【西安城】。洛阳,就不似西安那么坎坷了。
其实从汉到唐至宋,洛阳城也是分两个附郭县,一个叫【洛阳县】,一个叫【河南县】。洛阳作为都城时,它们是京县,上级区划是【河南郡】或【河南尹】或【河南府】,大致是今天洛阳市加上郑州西部、三门峡东部县市的范围。
【洛阳县】在洛阳市区的东部,县治在第一版【汉魏洛阳城】。是秦【三川郡】和汉【河南郡】或【河南尹】的郡治所在。所以第一版【汉魏洛阳城】,和第一版【汉长安城】一样,得名最源头。因为这里就是【洛阳县】的县城。
【河南县】在洛阳市区的西部,县城在第二版【隋唐洛阳城】旁边。北朝时期,【河南县城】取代【洛阳县城】成为【河南郡】郡治所在。隋朝,隋炀帝兴建【隋唐洛阳城】,【河南县】的县治与【河南郡】郡治一同迁入【隋唐洛阳城】。【洛阳县】【河南县】一同成为【洛阳城】的两个附郭县。
金朝,河南县并入洛阳县,成为新【洛阳县】,是【河南府】的首县。这个时候,洛阳城在官方的叫法不应是洛阳城,而是叫【河南府城】,城址就是延续到1948年的洛阳老县城,洛阳市最初的城区【老城区】。从距离上来讲,【河南县】反而更像是现代洛阳的前身。当然,区划上是两县合一。
【洛阳县】从金以后始终是【河南府城】唯一的附郭县,而且洛阳城在历史上的名气太大,百姓俗称【洛阳城】可能更多。不复为都后,故长安的走向仍是两分,故洛阳的走向却是合一。城池俗称对取府还是取县的认同感上应该会有所差别。
省级【河南】这个概念,是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开始。府级【河南】,却是从西汉开始持续到上个世纪初清朝灭亡,两千多年,都是指洛阳。唐朝曾一度设过监察区【河南道】,如果不是金朝将河南县撤销,后来甚至可能形成【河南省】【河南府】【河南县】三级重名现象。
长安县与洛阳县,都是存在两千余年的古县。西安市择取【府名】,长安县最终成为西安市的一个区。洛阳市择取【县名】,洛阳县最终化入地级洛阳市。显然,洛阳不取府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府名与河南省重名。任何时期的更名决策,执政者都会多少考虑避开这一点。何况洛阳二字和河南府相比是块金字招牌,又不像另一块金字招牌长安那样被几度区划分离显得复杂而难统一。当然,也不排除可能出现【吉林省-吉林市】这种历史情况,即【河南省】【河南市】。但历史没有往这边走。
其实,西安、洛阳最终得名的关键点,都在于封建帝制结束,近现代行政区划兴起的民国到建国初期这段时期。
民国初,北洋政府【废府留县】,甚至还要推【废省置道】,所以【西安府】【河南府】这两个区划概念都在北洋时期退出历史,转而成为监察区划【关中道】【河洛道】。但国民政府推翻北洋政府,将【道】迅速废止,而转用督查区划【陕西第十区】【河南第十区】,这种纯数字命名形式弱化了固有的府级区域认同。
废府留县后,长安县与咸宁县合并成新【长安县】,长安成了城中唯一的县。西安府概念已经消失,这里只有【长安县】与【关中道】。这座城池虽然仍被叫做【西安城】,但也有不少人叫它【长安城】。这时,西安城被叫了几百年,作为俗称大概是一时还未改口。但官方正式名称理应是长安县,这城的俗称在【西安】消失的这十几年时间里,叫长安城也更合情理。1928年,西安设市,在全国都算是比较早的,【西安】又回来了。于是城内加城郊的西安市,从长安县中独立出来,长安县暑还被赶出西安城,西安和长安彻底成了两样区划。后来陕西地方官文中坚持称西安,中央函文中一度称西京...这时,西安的名字被各方使用,已经是相当混乱的情形。但西安因为早早设市,且被省辖、院辖各方争夺,到1949年,与长安县的分离,已经20余年。西安与长安的地区分隔意识,已经根深蒂固。
但洛阳的情况就与西安相反。洛阳设市比较晚,是在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县城划市,洛阳县政府外迁,【洛阳市】人民政府成立。此后7年多,【洛阳市】和【洛阳县】都是并存状态。直到1955年底,洛阳县才被撤销,四分归入洛阳市、偃师县、孟津县、宜阳县。洛阳市与洛阳县分离较短,与【西安城】不同,河南府消失的整个民国时期,【洛阳城】都是作为【洛阳县城】存在,洛阳城墙毁后也不会像留下城墙的西安人那样去强化对“城池名”的印象,洛阳市区又是依托洛阳县城发展而来,所以当时同为县级的“洛阳市”与“洛阳县”就没有“西安市”与“长安县”那样长期积累,数度错位下的分离意识。
再者,西安是省会,设市过早,又是国民政府重点经营的城市之一,同多数省会一样,建国初期都是区划被限缩分化的区划对象之一。省会很少设面积较广辖县较多的专区,所以辖域普遍偏小。省会由于在数百年间,城池从法理归属上是府城,所以本地更倾向于认同府名。全国多数省会都是这种情况,延续了府名。西安旁边,依托本属于西安府辖县的咸阳县和渭南县,咸阳地区、渭南地区两个紧邻的新兴地级区划相继出现,二者分走西安府-关中道-第十区的传统辖县,将省会市区硬给分成了“光杆司令”。连本是同县的西安和长安县也分离较久。这是建国初针性限制省会区划范围的普遍趋势。那时,西安是省内唯一地级市,省辖,但很小。其他设市的很少,都是省辖县级市或地辖县级市。但涵盖众多县市的地区整体很大。
所以,西安这里没有诞生广大的【地区】,只有很小一片【市区】,这个市区叫【西安市】。
但是,洛阳这里反而是用于限缩省会区划的,比较大的【地区】。【洛阳市区】就是【洛阳地区】政府机关的驻地,【洛阳市委】和【洛阳地委】那是同时存在的。后来【地区】转【地级市】,【洛阳市】就更是名正言顺继承了【洛阳地区】的名字。无论从县级还是地级,这个名字都无从争议。
所以,讲到这里,大致也就明了:
洛阳的府名与省名重名,沿用的可能性不大。洛阳的县名与市名、地区名都相同,所以三名合一是必然的趋势。如果洛阳以前不叫河南府,比如叫河洛府,洛阳地区叫了河洛地区,那么现在的洛阳市可能会叫河洛市。如果洛阳早早被从洛阳县划出设市,市名叫洛州市,最终洛州市并掉洛阳县,地区名和后来地级市名也可能叫洛州市...当然,这些都是假设而已。虽然洛阳名气更响当当,但毕竟也可能出现不要雅名庐州要合肥这样的情形...
西安的府名早在民国时期被民间约定俗成,被官方坚持使用,后来县市分家,名字从县级和地级都错位了,民国时期名称较为混乱。由于设市很早,早早与长安县分离,市县长期在区划上隔离。如果不是长安县后来又划归西安,这里与长安区划名称的区分态势就更会明显。假如西安不是国民政府重点经营的城市和省会,或者长安县是早早由中共经营的边区活动地带,有长安分区机构,后来能够直接转为长安地区,最终西安市划入长安地区,改称长安市的可能性也很大...但是,这几个条件,西安都没有。西安最后的路,是光杆司令西安市,熬到80年代地改市,市代管县,重新代管当初被划入新设咸阳地区、渭南地区的南部一半西安府的传统县,才成为现在的西安市。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安与洛阳的区划完全走了不同的沿革路径,因此西安错过叫长安,洛阳仍旧叫洛阳...地名重名不可避免 和人名一样只是程度不同
淘宝买家秀!网图而已啦为什么没有重复的县 但是县市区有不同情况的重叠
县与县之间不可以重名,但是市辖区和市辖区之间可以重名,县与市辖区之间也可以重名。
一般提到区的时候必须前面挂上市名,但是提到县的时候并不需要挂上市名。区是依附于“设区的市”存在的,如果没有“设区的市”,也就没有区。而县可以选择依附于省(自治区)或依附于较大的市(地级市或直辖市)。举个例子,“宝山区”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因为上海市和双鸭山市(黑龙江省)都有叫宝山区的市辖区,提到区的时候必须挂上市联合说明。但是“井陉县”就可以单独使用,身份证上可以直接写“河北省井陉县”,不需要写市名。“辛集市
”这样的县级市也可以单独使用(最早的市本来就是县级),直接写成“河北省辛集市”,不需要写地级行政区名。
市辖区的重名现象相当严重,东北因为是重工业基地,铁路穿城而过,所以流行“铁西区”“铁东区”;河北流行“桥西区”“桥东区”;有些地方懒得给区起名,就直接叫“城区”“郊区”“矿区”;还有全国各地都有的“鼓楼区”等。乡镇重名的非常多,中国有40000个乡镇街道,想不重名是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每个县的驻地,有些地方懒得起名,就直接叫“城关镇”“城关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