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魏晋曾有内衣外穿,唐代流行“坦胸装”,古代女子的时尚你懂吗?(唐代内衣叫什么)

一个时代的审美,总是建立在这个时代的特性上。在每个时代或者每隔几年都会掀起新的时尚风潮,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同化着众人的审美。有些风潮很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则长久留存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代表。

在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各个时代都有其经典代表,这种代表浓缩了这一时代的文化特点和全民的审美共识,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汉服”在如今已经成为新的风潮、新的民族时尚。当我们周边国家以韩服、和服作为自己本国的特色代表,自豪地穿出国门时。我们已经不能只以民国时期的旗袍,作为汉民族的代表服装了。在中国的历史中那些具有特色、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的特色服饰,如今被更多的年轻人所重视。而作为国内研究服饰的招牌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则在陈芳教授的带领下对中国古代服饰展开了研究,并将多年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为这本《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

汉文化就是楚文化

女性从古至今都走在时尚的最前线,引领着风潮,上至贵妇王后下至寻常女子都有追求美、追求时尚的心理。但在男性方面,服饰则显得有些古板,过于遵循礼制,难以以美学作为终极标准。所以在书中作者及其研究团队,以女性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并没有像合集似的把中国古代女子服饰全部收录其中,而是选取了具有时代意义和朝代特色的特别代表。而在视野上,作者也不仅仅只是在探讨服饰时尚,而是将这一话题扩展到当时的各个层面,注重服饰时尚与当时的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的关系上。而且着重关注服饰的传承与精神文化的发展。比如说我们在课本上一直在讲汉朝承秦制,将秦朝的大部分思想继承了下来。而在服饰上,人们也总会将秦朝的服饰和汉朝的服饰相混淆。而汉朝真正传承的是楚国的服饰文化,在时尚方面,汉朝的老师从来都不是秦,而是楚。

在政治上看,汉朝的开国团队均为楚人,楚国的风俗和穿着习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汉朝高层,在西汉年间政府组织楚人又比较多,楚风便在上层无形地推广下风靡全国。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北方各诸侯视为南蛮未开化之地,因此楚国在发展中积极效仿周朝和北方各国。而楚人热情奔放、极富浪漫主义的特性,也在服饰上演变着这一地区独特的魅力。

作者以“深衣”举例,深衣作为华夏民族最悠久的传统服饰,在战国至汉朝颇为流行。相比较其他诸侯国,楚国流行的深衣则较为瘦长,非常华美,楚人喜欢在衣服上绣上云纹和飞禽,尤其以凤凰纹饰最为突出。楚人认为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后代,以浴火重生的凤凰为图腾。认为凤凰灵动柔美,五彩斑斓,又绚丽又有着楚人坚韧的精神特质。因此,有别于中原地区崇拜龙的习俗,楚人喜欢凤,在遵循着对称的基础上,以柔美的线条和夸张的表现,将飞禽、凤凰绣到自己的衣服上。而在汉朝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在服饰上发现了很多云纹、飞禽的刺绣,比如马王堆出土的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等等,凸显了线条的流畅和图案夸张的表现力。

楚人的浪漫色彩,也将女性特质通过服饰文化与男性相区别开。从《诗经》中我们了解到先秦时期众人对女子的审美取向,在《诗经·硕人》中,将嫁给卫庄公的齐国公主庄姜,从衣着至容貌,从举止到身段描绘得惟妙惟肖。而凸显的“硕”这个字,在作者看来是先秦时期北方民族在生殖崇拜下对女性的赞美。那时,人们对于身材高挑硕大的女性,无上赞美。还带着传统的母系社会遗留的观念,审美取向于敦厚硕美,对看似魁梧强大的女性非常有好感,有股野性质朴的气息。

这与后世的喜欢娇小柔弱女子的风气完全相反。而楚国的文化就是歌颂女性的柔美以及灵动之风。将女性特质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呈现出轻柔之美,比如楚王好细腰,国家则出现“小腰秀颈”凸显女性身材高挑柔美的风气。这些对于女性特质的突出,在汉朝服饰上均有体现,既沉稳大方符合礼制,又以色彩、纹饰、形制等体现了女性柔美的特质。可见汉朝对于楚国不光是承袭了它的服饰文化,还将在性别中对于女性的审美也传承了下来,并改变了后世两性的观念。

魏晋内衣外穿

两汉过后,连年的战争,让民众难以像太平盛世似的去追求时尚。而简洁的戎装,在这乱世却闪耀着光芒,让戎装成为焦点,因此打下了戎装风格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基础。对于女性服饰来说,一方面魏晋时期的服饰承袭着汉制,另一方面,朝不保夕的生活环境,以及浪漫文人的粉墨登场,让这一时期的美学大胆突破礼教的制约。一种“内衣外穿”的服装形式,成为西晋时期的风尚。

作者搜寻历史典籍找到了《搜神记》中的记载,在西晋元康末年,流行着一种裲裆衫,这是之前一直穿在衣服里面的一件内衣,并非是一种新的服饰,这里所说的是一种新的穿法,即内衣外穿。而这种穿法在礼教横行的朝代,被视为有违风俗良知,后世史学家还将“裲裆衫”看做“服妖”,在正史《晋书》中,将此列进《五行志·服妖》这一篇,房玄龄在引用《搜神记》的记载后这样说:“至永嘉末,六宫才人流冗于戎狄,内出外之应也。”将这种穿法看作是战乱的呼应。

奇装异服在每个朝代都有,直到现在有些人还把超短裙、紧身裤、比基尼视作对伦理道德的挑战,其实这只是一种社会风向变动的体现,一种自我与他人磨合、适应后的结果。在作者的研究看来,裲裆衫其实是社会动荡与战争在女子服饰上留下的痕迹,是一种女性对戎装的特殊审美心理需求。把内衣外穿当做将士们外套的盔甲,这种模仿在崇拜英雄的乱世并不难让人理解。

这种专门外套的衫子,出现于魏晋时代,在之前并没有这种套于衣外的衫子。说原型有点像汉代的襦,是一种短小的棉衣。而衫子只取短小,但在质地上主要以轻盈薄柔的原料为主,显然不像汉代的襦以保暖为主,主要还是为了视觉上的审美为主。在清风之中穿着衫子的魏晋女子,无论在诗中还是在画中都有种仙气。在《西游记》中,对天上仙女的描述,从穿着来看就好似魏晋时期的穿衣风格。这种穿衣风格在经过乱世洗礼以及历史变迁后,在南北朝时期风靡开来,成为当时公认的时尚,并成为一个时代的特色。戎装风格的衣服在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在一些诗词比如《木兰诗》中,我们就能够找到当时时代的特色。这种风气在胡汉混杂中,各种元素的添加中,到了唐代则终于让女性可以正当地追求男性化的时尚。一种女效男装的风气在唐代蔓延开来。

开放的唐代

在传统礼教中男女之间界限分明,既有男女之别一说,也有男尊女卑之讲。在男女之间,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这一切在服饰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唐代以前,男女之间服饰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一旦有所越界必遭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即使魏晋时期女性因为喜欢戎装而做出的一些服饰上的改变,都会被人与不祥的厄运相联系起来。

但在南北朝之后,大量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和中华文化相融。他们在草原上放牧,女人当男人用,因此在服饰上男女并没有什么差别。唐代作为古代中国包容性最强的朝代,审美全面开放没有制约。唐代女性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所认为的美好,在服饰上她们穿男人的衣服、穿胡服、着戎装、打马球等等,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穿着男服。与后世我们看古装剧中的那些女扮男装不同,她们着男装并不是为了隐藏身份,反而在着男装时依旧有女性化的特征,可以大方地让人知道自己身着男装。在《新唐书·五行志》中就记载了太平公主着男装见高宗与武则天的情形。上行下效地传播起来,在中晚唐时,贵族妇女经常穿男装出行,这种着男装的时尚逐渐蔓延变成一种时尚风潮。

在唐代女性的特色服装中,最能代表当时开放国风的,定要属“袒胸装”。那种开放程度,甚至到了现在二十一世纪都不一定能被人所接受。那时的女性,不需要接受以男性为主制定的礼教规则,不必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可以自由地展露自己的身体,不在形式上禁锢自己。开放的多元社会,充分地和周边国家、其他文化沟通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女性服饰的审美趋势。

在作者看来,这种服装的出现,是以当时的女子以身材丰腴健硕为美的审美观为基础,皮肤白皙粉嫩透着摆裙薄纱,那种既有魏晋时期服饰的仙气,又有胡服简单直接的冲击感,凸显了人体和服饰相结合呈现出的综合美感。也就是如果你不够丰满,穿袒胸装还不一定能穿出唐代人心目中的那种美。

在很多唐代的壁画、诗词中都能看到世人对这种服饰的赞美。而另一点作者提出,这种服饰的出现可能和当时女裙“高腰掩乳”的穿着习惯有关。在唐代女裙作为下装,与其搭配的上衣,一般是短襦和大袖衫,此时的短襦与汉代的短襦大有不同,已经改为对襟的样式,衣襟敞开,下摆束于裙内,衣袖通常至手腕。有点像是天冷时才穿出来的秋衣。而最为经典、时尚的,要数和女裙搭配完美贴合的大袖衫了。大袖衫多用纱罗等又薄又透的材料制成,衣长至胯下。在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我们看到,大袖衫作为掩乳女裙的唯一搭配,让画中侍女给人以庄重、婀娜的感觉。大袖一摆垂于裙身两侧,透过薄纱胸前的肌肤若隐若现,在搭配之下更是展现出了唐代女性的缥缈、灵动之感。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举报/反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