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95后“新”劳动者·汉服女孩:把热爱做成了事业(小女孩穿汉服时扎的发型简单短发)

“坚持自己所热爱的,热爱自己所坚持的。”在济创业的24岁女孩舒秋红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家乡远在贵州铜仁的她,是村寨中走出的第一名大学生,因从小受外婆制作苗绣、苗银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服饰有着骨子里的热爱。

为发扬传统文化,坚持自己的爱好,舒秋红毅然决然辞去教师工作,顶着家人的压力开启了漫漫创业路。如今的她,已在济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汉服小店,并通过不断学习传统文化,亲手制作工序复杂的古代发饰。“我的目标就是让中国的传统发饰和服饰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希望它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不起眼的“汉服小屋”,承载了女孩的古风梦

4月26日,济南的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舒秋红照常骑着自己的小电动车,一路顶风“飙”到了天桥区黄金燕福电子商品城。如今,这里有不少空铺,让舒秋红颇为热闹的汉服小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她的“草木染汉工坊”看着并不起眼,入门后却是另一番景象:各式颜色和花样的汉服琳琅满目、精致绣工的布鞋让人移不开眼...不乏有人路过时调侃一句:就是古代官家小姐穿越过来也要挑花眼。

“现在来我这里买衣服的除了小姑娘,还有不少带孩子过来的。”舒秋红告诉新黄河记者,近两年汉服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时常有喜爱古风元素的女孩来这里搭配妆造或选购新衣,年轻的母亲们也愿意让孩子穿着汉服上街。“感觉汉服真的出圈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并愿意围绕它做一些更深层次、有传统意义的事情。”

今年24岁的舒秋红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大学期间便开设了一间名为“缘簪坊”的网店,主售簪子、步摇、团扇、发冠等饰品,此后开启了摆摊模式。“当时起名为缘簪坊就是为了遇到有缘人,能将我的作品带回家。”舒秋红介绍,2019年9月她与合伙人在百花洲壹号院创建了草木染漢工坊,疫情发生前,她店里的手工艺作品大多销往国外,因店铺位置优越也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体验。

2020年5月,舒秋红开启了“单干”之路。她在天桥区黄金燕福电子商品城租了目前这间30平方米的小门头,店铺名依旧使用“草木染漢工坊”,这也是梦想出发的地方。如今该店铺新增妆造、汉服活动等项目。“目前这个小店的主要业务是制作簪子、出售汉服、参加活动、提供汉服妆造和拍照,其次是教授扎染、蜡染等植物染色方式。”她说。

因热爱而学习,饱读古书只为还原、制作传统发饰

舒秋红最擅长的除了搭配汉服、设计妆造外,还有亲手制作发簪。

她的梳妆台抽屉里摆放着各种样式的自制发簪,有琉璃片烧成的老料器,戴在头上走起路来叮叮作响;有绒花做成的兔子发饰,毛绒绒的兔子口中还含着红樱桃;有缠花做的牡丹花钗,金丝线在灯光下微微闪光……

谈起簪子的制作过程,舒秋红打开了话匣子:“发簪有很多种类,我最拿手的是工序复杂的缠花簪和绒花簪。缠花簪制作有5步,分别是画稿、剪模、将0.3毫米的铜丝放在纸模上用缠丝缠绕、组合,最后调整花型。缠花的难易程度不同,制作时间也不固定,一般的3小时可完成。”舒秋红说,绒花簪子的制作流程要更为繁琐,同样也需要5个步骤。“先梳绒,再用煺火铜丝绑在绒线上,之后剪绒、打尖、组合调整。”边说着,舒秋红边用手比划起来。

“我的每件发簪都是用心打磨的,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每天都盼着它们能走出国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服饰有多美。”舒秋红说,每个朝代的饰品、衣着都有不同的特色,在研究各朝代的穿搭时,她时常感觉自己真实地穿越到了那个朝代。

舒秋红的书架上摆着一摞摞的书,其中有大明衣冠、汉服归来以及大量古书,大都有明显的翻阅、标记痕迹。“之前我在山师读教育学时,除了学习专业课,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这些内容了,你看这些书都快被我翻坏了,家里还有满满一整墙的相关书籍呢!”

直到现在,舒秋红还经常入手这类古代造型书籍进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需要不断钻研,而且非常经得起推敲,必须得一直学。”舒秋红说,如今她也时常走进非遗课堂,给孩子们讲解中国的服饰文化,“之前夏令营的时候,我教孩子们做簪子等手工作品,还带着他们去出售自己的作品,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很多。”

寨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辞去老师转行做传统服饰

如今的舒秋红在济南的古风圈子已小有名气,谈及创业的初衷,她感慨万千。

舒秋红的老家,位于贵州铜仁的某个村寨,并非家中独生女的她是村里第一个走出来的大学生。“我从小就看外婆做苗绣和苗银,很喜欢这些。来到济南上学以后经常去拜访一些老手艺人,加上学校有汉服社,久而久之我就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最初从事这一行,舒秋红的父母十分不认同。“我学的是教育,大学毕业后做了半年老师,但我发现对汉服的热爱是控制不住的,就辞去老师的工作继续做与汉服相关的事情。我妈因此切断了我的经济来源,放狠话说不要我这个女儿了。”舒秋红说,父母的态度她十分理解,但坚持自己最重要。“我跟父母许下了一个约定,如果两年时间没有做出一番名堂,就乖乖回家当老师。”

创业初期的舒秋红只身一人,方方面面均需她一手统筹,“竞争对手、家庭因素都是压力,我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也想过放弃。疫情最艰难的时候,几个月没有任何收入,不敢跟家里人说,最后还是爸爸偷偷打钱接济我。”眼含泪光的舒秋红说,这条创业路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但她坚持将构思变成了现实。“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把自己喜爱的事情做成一份事业,虽然很忙碌、很累,但我看到这些东西就觉得特别的满足。”

舒秋红说,起初这条创业之路看起来漫无尽头,但一路坚持还是会有收获。“现在我的生意好了很多,也有了自己的店铺。通过这个行业还认识了很多热爱古风文化的女孩。后期我还会继续坚持这份工作,目标就是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服饰走出国门。”

新黄河记者:孟天宇 实习生:李珊珊

来源: 济南时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