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上天,今晚她还有圈不了的粉?
原作者: Sir电影 ID:dushetv
原出处:微信公众号
原链接:燃上天,今晚她还有圈不了的粉?中秋假第一天。
Sir回了趟老家,但回来后吧心情复杂。
就跟最近《脱口秀大会》一个段子差不多。
每次回家我跟我爸妈第一天无话不谈第二天无话不谈第三天无话……
本以为年纪越大,跟父母隔阂越少。
(是,你是会变成熟,但父母也会变小孩你想不到吧)
所以亲情这东西,就跟耳机线一样。
动不动就打结,动不动就打结,而且什么年龄打什么结。
团圆这种日子呢,上来是想着不打结,然后做不到,只能尽量少打结……
好吧,你肯定想问Sir到底打了什么结。
偏不说。
反正是个难缠的结,说不定和你那个一样难缠。
但是!
一场晚会,居然让Sir释然了(让Sir老妈也笑着健忘了)。
起因。
是Sir帮老两口投屏,一起看了B站的这场神奇又魔幻的……
《花好月圆会》。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场宝藏晚会啊。
请你想象一下,三个有点尬的人,坐在沙发上。
文化水平吧,有点差异。
三观审美吧,有点代沟。
那么,看什么节目能救场?
也就是说——
每一个节目,都能看懂,而且,还都大受震撼。
在B站这,“宝藏”不是形容词,而是个动词。
任何传统元素到了B站手里?
一秒变年轻,变活泼。
千古名篇《把酒问月》,居然被谱上了一秒入魂的世界音乐。
来,你先看图解解馋。
是吧,连酒鬼李谪仙听了,都忍不住再喊一杯Dry Martini。
传世名画《唐宫仕女图》,整成美少女的才艺PK现场:
跳舞的、奏乐的、煮茶的、耍剑的……
杨贵妃看了,都想在线加入一起嗨皮。
这运镜,这转场,Sir一度以为走错片场,打开了什么历史大片。
但如果你以为只是旧瓶装新酒。
嘿嘿。
那是你真不懂B站的野心。
01
《花好月圆会》,其实是一串珍珠项链。
上面说的,电影感拉满的节目,国风文化回溯的节目,都只是这串项链上的一两颗珍珠。
项链的逻辑,其实暗藏了中国历史与盛世的逻辑。
但你也别以为一说历史就沉重。
B站从来举重若轻,这次的晚会,也是从一个年轻人轻飘飘的梦境开始的——
一个架空的时代中,有一个古代少女,做了一个梦。
梦中她遇到了一个蓝衣少年,一起走进了梦中的时代,用好玩的各种方式,打开了中国五千年的梦幻画面……
故事先说这么多,多说了你没悬念。
先说一个小惊喜。
这次晚会,B站又破圈了。
取景地,直接升级到千年古城襄阳(唐城影视基地)。
你要问,为什么是唐城?
仅仅因为唐朝是盛世吗?因为经济的繁荣孕育了文化繁荣,文化的繁荣促进着人们不断融合,打造出了绚丽的世界舞台?
不止。
如果说唐朝的存在,唤醒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那么B站想做的,是让你透过繁华盛世的表面自信,看见自信的真正本质(后面说)。
跟《花好月圆会》一样,唐城建造时,就想让观众感受扑面而来的繁荣。
他们把核心地标1:1还原,将汉水引入城内,只为还原《上林赋》中“八水绕长安”的壮阔之美;
每一处内部景观,都尽可能找历史考据:比如花萼相辉楼的内墙,大量参考敦煌壁画,还做了立体的悬塑。
所以,这是一件几乎可以抵御时间的作品。
这样细致的作品,也能让那个非现实的古代少女之梦,离真实更近。
但建筑只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少女梦中的每一个幻境。
为了让幻境与历史严丝合缝,每个幻境都匹配了真实的典故:
“秋节佳人图”,取材于千古名画《唐宫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捣练图》;
“一觞一咏”,源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花车斗彩”,《长安十二时辰》中提到的唐代民俗:
上元节,民间的才艺者由地方选送进入长安,遍登花车而斗彩。
以南边的启夏门为初点,一路向北,沿途有礼部的官员审查。两车相斗,技艺较高者才能通过,继续驶向兴庆宫,落败者打道回府。最终获胜者是本年的灯魁,可以登上花萼相辉楼朝见圣人天子,一同燃灯。高雅吗,高雅。
你问能不能俗一点?也行啊!
变脸、糖画、皮影戏、踩高跷……这些古代街头的玩意,一样样做工细致,表演到位。
你以为只是做个样子?
NONONO。
别忘记B站最强的是啥。
它家,可能汇集了中国最多的传统艺术家、非遗代表人、民间艺术团体。
这些位大咖,很多也是B站UP主。
两条线就能创造一台戏,见过没?
这叫“提线木偶”;
用草本植物的杆、皮、芯、叶、根,现场编结出生活用品,见过没?
这叫“草编”。
说实话,平时主要是没机会见识,导致Sir对很多“非遗”有点无感。
直到近距离细致观察,才感觉惊起一身汗毛……
看到这些生动的面具了没?
像不像现代艺术家做的?
可傩戏演出者表示:这些道具和⾯具都存在⼏百年了。
这种真实的穿越感,是曾经的文化与盛世带来的。
体验到这种感觉,你才会知道,生于我们之前的中国人有多牛。
他们不一定是帝王将相,才子画家。
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曾经拥有引以为傲的创造和手艺,历史长河湮没了他们,但他们从未消失。
当它们借着晚会,汇聚一起,成为一条珍珠项链。
被我们看见、欣赏、惊叹,我们才知道:
回忆起、见识到这些民间智慧的过程,就是文化自信。
突然有点感谢B站,因为有了它,新的民间智慧又能被保存下来,传播下去,成为新一代的故事。
也成为“将来的历史”,延续和书写着新的自信。
02
自信是晚会的内核。
但你懂的,光有内核不够。
年轻人,谁不在乎“皮肤”?
来,为了介绍本场晚会,Sir最惊叹的“国风皮肤”之一——
《秋节佳人图》。
短短几分钟。
走出了十几位美女。
有初唐的瘦,竖条纹、展现身材纤细的衫裙;
有中唐的丰腴,竖条纹变成横向晕染的晕裙。
你说,这只是审美的演变?
不,这就是时尚的演变啊!
……很多我们自以为初创的时尚法则,其实都是古人玩剩下的啊!
B站这次晚会对服化道的要求,不是简单的重现,而是试图激活年轻人的大脑,让观众从本质理解:
到底什么才是“创造”。
你看,“浣纱捣练图”中的妇女,为什么穿得宽松?
因为要撸起袖子干活啊!
那耍剑喝酒的“柳下剑舞图”,为什么穿着圆领袍?
因为女性要舞剑,这样穿才穿得出中性的英气。
最让Sir惊喜的,是“红绡学舞图”。
一群中原少女旋转跳跃着,在排练舞蹈……突然。
一个西域服饰的少女,在屏风后伸出了小脑袋。
中原少女们看见了,好奇地邀她共舞。
故事是小故事,但你突然就领悟了一些“大词”。
什么叫“开放多元,兼容并包”?不就是这份最纯朴的“有朋自远方来”,我们欢迎你的加入。
文化融合,说起来抽象又宏大。
其实,不过是对彼此的一次次打开,对世界的一次次好奇和学习。
中国人这种自信,其实从唐朝就开始了。
当天宝年间,河西走廊流行的胡部新声传入长安。
当时的唐朝人,不管王公贵族、文人雅士,还是寻常百姓,都没有表达拒绝,或者更严重的,给予“大国的鄙视”。
他们只是好奇地围观,贪心地学习和吸收。
再融合、消化,诞生新的文化现象——
“花车斗彩”,就是B站对这段中西融合的一次致敬。
两辆花车在朱雀门相遇、斗彩,默契地完成了一次胡部新声的演绎。
中原花车上,颂着太白新诗《把酒问月》,琵琶、二胡、古筝、大鼓、唢呐民乐和鸣;
西域花车上,羯鼓隆隆,异域舞姬胡旋翻飞……
殷硕,曾在北京奥运会表演飞天独舞。
你看她跳得多好,不仅是身段灵动,连表情都跳出了当年的雀跃。
此时你不吟一首白居易的《胡旋女》,简直对不起坐在你旁边看得发呆的父母: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来,杀个回马枪。
还记得前面Sir说的萨顶顶版的《把酒问月》吗?
那可是真·梦幻联动。
谱曲的,民乐界顶流,马久越,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被格莱美评委誉为“世界音乐的作曲天才”。
谱这首新曲,马老师表示制作工程贼大。
考古学家和音乐学家,要先根据敦煌壁画25份拓印谱翻译的内容,给出乐曲的基本旋律;
然后,马久越老师,还要结合音阶和音程特点,给乐曲加入新潮的世界元素。
你问什么才是有文化的穿越。
这才是。
唱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萨顶顶的表情和嗓音,会随之变得可爱而娇俏;
唱到“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她的表演又会带出哀而不伤的怀古感。
哀而不伤,与天地同在,不就是打开李白的最佳方式?
李白说月亮,不是那个你一看就顾影自怜的月亮。
而是一个更“广义”的月亮,是天下每个人看到,都能自然与生活产生共鸣的一份情感。
就像前面出现很多传统元素,比如傩戏、京剧,其实都晚于唐朝。
Sir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穿越。
不是模拟具体某个年代,不是假装敬仰具体某个偶像。
因为真正的文化融合,来自跨越时空的理解,来自放下姿态的领悟。
03
侃了很多文化、国风、历史与穿越。
Sir相信很多B站粉已经get到high点。
但一定还是有些人忍不住说……我就想简单一点,给我看漂亮小哥哥,行吗?
来,欣赏一条五彩斑斓的锦鲤。
oh讲错了。
是一位身材好柔软的小哥哥,穿着锦鲤衣,在水里神龙摆尾。
仔细看(虽然不提醒很多小姐姐也一定看得仔细)。
他的衣服、动作、妆容……都渗透了现代人审美的多元。
对了,如果你是B站晚会的老粉。
你一定记得,这不是B站第一次玩古今混搭、隔空击掌。
连续两届“最美的夜”跨年晚会。
民乐大师方锦龙,用琵琶演奏短视频神曲,还搭配全套交响乐团;
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用京剧混搭现代舞。
你以为,他们只能勾引到年纪大的?
不,弹幕里疯狂喊着“出不去”的,全是95后。
豆瓣网友的神短评,再一次戳中真相。
其实,不光B站的跨年晚会喜欢玩混搭。
与其说这是B站一家独大的发明,不如说:
……人家就是UP主多啊!
@才疏学浅的才浅,用1100克黄金,还原了今年刚在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黄金权杖。
@边靖婷,京剧新唱硬核代表人,还非要往高难度挑战,独唱《杨门女将》;
@老八捌,国风美妆小能手,技术高就算了,还能从古代审美变迁,教你玩转历史……
更别说,还有一大堆科班出身的舞蹈博主、音乐博主,结合自己的理解,不断让国风火出圈……
看晚会的过程里,Sir父母不断对Sir发问……
比如,“B站是哪一站,啥车能坐到?”
又比如,“A站又是做啥的,C站呢?”
还比如,“这什么UP主拿工资吗,这行当限龄不?”
但……没关系。
看到这些陌生的脸,父母也相当专注,开心。
Sir觉得他们不仅是开心于,整场晚会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消化。
也不仅开心于,看到一群不知哪里来的神人,似乎和身边的同事朋友很像,但偏偏又都有看家绝活,简直太神奇。
他们真正开心的,是仿佛看到了年轻人的未来。
年轻人没有放弃传统,而是接过了传统的火炬,让它闪烁出了新时代的光。
这就是B站的意义。
它让各个年龄、圈层的人,找到了同一种脉搏。
它让每一个爱好,每一种文化,甚至不同时代的三观。
在形成圈子的同时,又不断破圈。
晚会的最后。
莫名其妙的,Sir和父母突然不尬了。
短短三天假,居然因为一场晚会,重新建立了融洽的节点。
所以,别以为团圆的“在一起”很简单。
空间的、时间的在一起,往往不是真的在一起。
就好像我们90后95后一代人,明明生于同代,住在同样的城市,用着同样的网络世界,不也常常吵架内卷……
说到国风,有的人喜欢,有的人无比嫌弃。
说到汉服,有的人只讲鄙视链,只想做网络警察。
这种争吵的无休止,是不是常让你怀疑人生,也因为愤怒诞生了更多的歧视链。
中国人常说 “以和为贵”。
却总忘了,以和为贵的和,是“和而不同”的和,也是“存异求同”的和。
希望你也看看《花好月圆会》。
更希望我们每个人能消除歧视,获得启示。
既然古诗和流行乐可以融合,京剧和现代舞可以融合,古代服饰和现代时尚可以融合……
甚至少女的梦,和盛世文化都可以融合……
看来只要用心,没有什么不能融合。
所以,先有一颗自信的心吧。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我懂我自己。
真正的骄傲,也总会诞生于看懂我们的历史与变化之后。